跃动的文字蕴深情
徐静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四句陶渊明诗是季羡林先生的座右铭,亦是他贯穿一生的生活态度的写照。这几句诗如同晨钟暮鼓,在他的心灵深处敲响,回荡在他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也弥漫在他的作品集《自成人间》的字里行间。
在《自成人间》一书中,时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一去不复返的流逝概念,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旁观者。它宛如一位默默无言却洞悉一切的智者,静静地见证着个体生命的每一步成长与每一次变迁,并且以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方式,解答了人生中无数潜藏在心底、未曾宣之于口的疑问。季羡林先生通过一篇篇饱含深情与智慧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站在历史的高岗上审视现实的琐碎,又如何以一颗波澜不惊的平常心去对待人生的起起伏伏、悲欢离合。
先生在书中精心安排了四个章节,围绕着一个关于人生百态与生命真谛的宏大主题,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展开深入讨论,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从厚重的历史沉淀到细腻的个人感悟等诸多层面。
先生在《只等秋风过耳边》中强调豁达超脱之境。他视世间喧嚣如秋风落叶,虽繁杂却终会飘散。我们应超然对待琐事,不为得失大喜大悲,就像落叶顺应自然规律般泰然处之。这种态度源于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洞察,个人的喜怒哀乐在历史长河中不过转瞬即逝的过眼云烟。
在《当时只道是寻常》里,先生深情细致地描绘相伴多年的树。春时嫩绿初绽似惺忪睡眼充满生机;夏则郁郁葱葱如巨伞遮荫,展现蓬勃生命力;秋有金黄树叶飘落如蝶舞,是生命衰落的凄美;冬时枝干光秃,于寒风中坚守等待新春。先生精准捕捉树的细微变化,用文字定格瞬间,让我们体悟时光如流水不息,感受生命轮回的力量。他笔下树“不倾慕繁华、不哀叹萧瑟,坚守自己节奏自成世界”,这种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尊重,像溪流滋润读者心田,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身边平凡事物,领悟万物有灵且美的真谛,在快节奏现代社会,先生文字似钥匙打开我们感知美好的心门。
而在第三章《不完满才是人生》里,先生深刻剖析爱情、成功、年龄等人生要素。爱情有甜苦悲喜,世间无完美爱情;成功是多层面概念,包含内心充实、成长与对他人影响,并非单一功成名就;年龄增长不仅是生理变化,更有心灵成熟与智慧沉淀。先生以豁达坦然态度看待这些不完满之处,告诉我们不完满是人生真实面貌,不应过度追求完美,而要接受瑕疵与遗憾,因为它们构成丰富人生画卷。
最后,在《遍历山河,人间值得》章节,先生以独特视角勾勒广阔人间画卷。他带我们遍历山河大地,高山峻岭直插云霄似大地手臂展示雄浑壮美;平原田野如巨大翡翠散发宁静祥和;大海海浪汹涌似千军万马诉说深邃浩瀚;小溪流水潺潺如轻柔乐章演奏生命旋律。这使我们感受人间美好与丰富,领悟到人间值得热爱与探索的意义。先生文字如明灯,让我们看到被忽视的美好角落,从而更珍惜人间之旅。
先生的文字有着独特的魅力。他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笔触简洁明快又刚劲有力,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角落。他的散文题材广泛,从自然景观到动物生灵,从日常琐事到人生哲理,就像一个万花筒,每个角度都折射出生活的多彩。他用文字描绘出的画卷细腻入微、美轮美奂,将平凡的事物变得栩栩如生,充满诗意的光辉。
这部作品集收录了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这半个多世纪的沉淀,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一种稳定而深刻的力量。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季羡林先生的思考和观点犹如一盏明灯,帮助我们理解生活的真谛,给予我们面对未知的勇气。他告诉我们未来不足惧,过往无须泣,时间最懂人心。让我们在时间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切,真正实现“自成人间”的豁达境界。
《自成人间》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位智者穿越时空对后人的轻声教诲,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馈赠,承载着岁月对世情的深刻洞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研读。
作者系西安市读者
与自己的平凡和解
王燕燕
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不会谴责道德上有瑕疵的人物,而是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毕竟,一个人经历的心碎,总会在生命中留下刻痕,或以自我催眠的方式消失,或以别人无法理解的方式张牙舞爪地出现。而旁人所见的,不过是冰山一角,或者是一缕烟。《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创作的小说,他带领着读者走近那一个火堆,走近艾玛这个鲜活而有瑕疵的生命,在这里,或许,我们可以照见自身。
艾玛出生于乡下富农家庭,因接触了大量的“浪漫文学”,对跌宕起伏的爱情充满了向往。彼时,艾玛的父亲已然陷入了经济困境,艾玛在家里成了一个负担,没过多久,父亲就匆匆忙忙地把女儿嫁给了夏尔·包法利医生。夏尔带给艾玛的只能是一眼望到头的平凡庸俗的生活,艾玛感受不到幸福,她开始质疑结婚的意义,并且常想象一切换个样子,有一个出色的丈夫,过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有一天,包法利夫妇应邀参加了一位侯爵的晚宴。那晚,艾玛眼界大开,一个在她人生经验之外的华美世界,在眼前昙花乍现。她清晰地照见了自己生活的平凡和粗俗,更加无法忍受眼前的生活。欲望和野心,开始在艾玛心中苏醒。是的,她从来不是一个甘于平凡的女人,她内心有股火,对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
搬到永镇的第一天,艾玛就遇到了莱昂。他俩之间有很多共同语言,他们聊德国音乐,谈意大利歌剧,谈喜欢的诗人……艾玛情感的烈火不可避免被点燃,他们频频地见面。就在感情逐渐升温之时,莱昂打算去巴黎的大学继续深造。留下艾玛一个人在原地,带着满腔淤塞的热望,和神经质的空虚,这注定了另一个男人的出现,这个人叫罗尔多夫。最初的激情期过去之后,风流成性的罗尔多夫逐渐产生了厌倦之意,他写了一封虚伪的分手信之后,就逃往了另一个城市鲁昂。
之后,孽缘未了,在小城的音乐厅里,艾玛与莱昂重逢了。三年时光,已经把这个青涩的年轻男子,包浆成了知道如何与女人逢场作戏的男人。他装出纯情少年的样子,假惺惺地诉说着相思之苦。艾玛再一次沦陷了。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的欲望疯狂地燃烧着。然而,短暂的“蜜月期”很快过去了,在狂欢里她体会到了虚无,连欢欣都是空洞的。她感到世界的荒凉,她悲伤,却又茫然无措。艾玛找不到别的路,只能通过毫无节制地花钱来构筑向往的生活。为了维持生活泡沫,艾玛到处欠钱,终于,她欠下了巨额债务,债台高筑,无力偿还。走投无路之下,艾玛求助于包括莱昂在内的所有熟悉的男人,但他们都把她拒之门外。艾玛彻底绝望了,她服食了超量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有人说,人人都可以是包法利夫人。艾玛一直向往着外面的大千世界,就像生活中的我们。但可怜的艾玛一直被束缚在琐碎的家庭关系之中,当时的社会领域又缺乏属于女人的立足之地。她不知道如何去突围,自身又缺乏稳定的精神内核,她的目光也只能从浮华的生活表相掠过。最后,以理想主义的热忱,把激情和向往投注给虚无缥缈的爱情,受着幻想和欲望的支配,最终跌入了悲剧的泥潭。
生而为人,光芒万丈的永远是极少数,人这一生注定是要接受生活的平淡和自身的庸常。年岁渐长,我们会对平凡的生活产生焦虑,产生一事无成的恐惧,然而纵使我们拼尽全力,终究还是平平凡凡。有人说,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过不好这一生,是自己总是在跟平凡对抗。也许,与自己的平凡和解,会活得比较轻松一些,心气平和一些。自知自己也没有多大的优势筹码,坦然接受自己的平凡,感知今日一切来之不易,进而加以珍惜。村上春树说:“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与自己的平凡和解,把平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从平凡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何尝不是人生的大圆满?
作者系越城区沥海中学教师
作者: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