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一个名号——如近期的热词“文学之都”,必须把其中的关键词予以定义,避免引发争议。何谓文学?
魏晋之前,文学是个官职,《汉书·公孙弘传》:“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文学”,指熟稔儒家经典的学问,入选者可以在皇帝左右当顾问侍从或去学校当负责人。魏晋之后,文学内涵变了,诗赋、骈文一类文学作品登堂入室,曹操、曹丕父子是开创性的代表人物。到现当代,“文学”一般指创作的文学作品。而在中国文学史的古代部分,文史哲不分家,如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乡人王充的哲学论文《论衡》,皆赫然在列。放在现今世界的格局中观之,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文学会被赋予更多更灵活的内涵。
再说“都”,这是个多音字,念dū时,它有4个含义,一指首都;二指大城市,也指盛产某种东西而闻名的城市,如刺绣之都、瓷都等;三指旧时某些地区县与乡之间的行政机构,越地名中尚存它的遗迹,如二都(杨梅),二十八都等;四指姓。
我们把一个物产丰富且负有盛名的地名称为“都”,往往它有悠久的历史,物产有优良的品质,又有生产、制作的巧匠能手。比之于非物质、形而上的“都”,也须作同样的考量。绍兴被称为文学之都,因为它拥有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数量庞大的名士才俊、丰富多元的人文文化,同时拥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大文豪鲁迅。
绍兴是囯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21年当选“东亚文化之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着9000多年历史的嵊州小黄山等文化遗址,滋生了悠久而丰饶的稻作文化、农耕文明。深厚的文化积淀,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灿若群星的俊彦人杰。《二十五史中立传的绍兴人》一书中有367位绍兴人,而见于历代各式史志、自隋唐至清末的绍兴籍进士有2238名。尤为突出的是,绍兴有一大批博大胆识的人物活跃于历史的波峰浪尖,敢于弄潮踏浪,以卓著贡献辉耀青史。为此,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其《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诗中,高度概括地把绍兴誉为“名士乡”,这份唯一,这份尊荣,任何人不能裭夺。
绍兴又是一座2500年城址亘古不变的城市,它自尊而独立,没有当过皇都,仅在南宋初年有一年八个月作为临时驻跸地。它的众多的名士豪彦,多数不是因城市地位来此读书、任职当官,恰恰相反,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受乡土文化的熏陶与优秀传统的烙印,由科举及第或负笈求学成才,在家乡之外的世界立德、立功、立言。以近代为例,“辛亥三杰”徐锡麟、秋瑾、陶成章,为民主共和肝脑涂地,牺牲成仁,新文化运动先驱蔡元培、鲁迅、罗家伦等,为民族振兴奋斗不息,躹躬尽瘁。
绍兴有稽山镜水,秀丽山川甲于海内,人杰地灵,生成了各种优秀人文文化。这种文化是文学之都的内核,是人文精神养成的土壤。
《山居赋》的作者谢灵运,钟情于自然景色,创作了许多艺术手法独特、蕴含哲理的诗作,被誉为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为山水胜境吸引而来的李白、杜甫、孟浩然等诗人,一路赏景歌吟,用双脚踩出了一条著名的“浙东唐诗之路”。“山水文化”呈现的诗与美文,使文学之都绍兴充满了灵性。
绍兴有以“书圣”王羲之为旗帜的书法群体,书法文化炽盛。《兰亭集序》既为文学名篇,又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文学与书法的双璧。“书法文化”为文学之都绍兴浸润了翰墨浓香。
绍兴是中国黄酒之乡,越酒行天下,吸引了广大以酒兴诗、“斗酒诗百篇”的豪放人士,诗人陆游是诗酒并举的杰出代表。“酒文化”是文学的催化剂,黄酒使文学之都绍兴飘着馥郁的酒香。
“名士乡”之名士文化蔚成大观。绍兴名人馆落成多年,绍兴150位历代先贤受后人缅怀纪念,名人遗著和后人传记汗牛充栋。名人城雕是城市一道特别的风景,漫步街头,你刚刚告别蔡孑民先生塑像,转身邂逅了秋瑾先烈塑像,蓦然回首,祖籍绍兴、自称绍兴人的一代伟人周恩来铜像在一个不起眼的广场向你微笑凝望。数十处修缮一新的名人故居,掩藏在寻常巷陌,门口一块小小的铭牌能告诉你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姓名。名士文化让文学之都绍兴荡漾着浩然之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文学之都”,有一条共同的要求:这些城市必须具有突出的创意能力(“文学之都”实际上是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授予某些“创意城市”的七大主题荣誉称号之一)。古城绍兴,虽古而不泥古,特别改革开放之后,不断探索文学形态的边界,涌现众多的创新发展举措,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旅并举,以文促旅等,使城市迸发了新的生命活力。“创意”一直是绍兴文化创新的一大主题。
一、创办的文化节会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绍兴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举办了各种节会,文学底蕴最深、影响最大的当数兰亭国际书法节,至今已举办40届。回眸1600余年前王羲之在此倡议的曲水流觞,是一次诗会、一次文学活动。如今国内外书法家一年一度来此朝圣,接受文学、书艺的双重洗礼。
二、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利用,获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文脉需要承载,古城绍兴有不少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有青石板小路、粉墙黛瓦的民舍、小桥流水,呈现出经典的文学意境。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证”的仓桥直街,酒肆茶楼毗连而立,杏黄旗幡的店招随风翻滚,游人恍若穿越历史。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座无虚席,酒客只能喝鸡尾酒一般端着酒碗,夹一碟茴香豆,四处转悠。放浪形骸的文人以在此买醉打卡为荣。此处最是文学与酒结缘的地方。
三、赓续、创新的大禹陵祭典,成为国家级祭典,大禹文化成为绍兴城市一张金名片。大禹是华夏之立国始祖、治水英雄,禹治水功成,会计天下,死后葬于越地,公祭大禹陵已被批准为国家级祭典。每年四月二十谷雨之日,国内外华夏后裔聚于大禹陵前,阵仗恢宏,行礼如仪,最激动人心的是宣读祭文,这是一篇篇由文学耆老操刀、高水平的诗赋,辞藻古雅宏丽,意境广远,宣读者高亢激扬,声遏行云,撼人心灵。如此国之盛典,文学在祭典中唱了主角。
四、打造鲁迅故里,成为一个万众仰望的精神高地。这处原叫都昌坊口的陋巷,鲁迅旧居在此。经过多次拓展,现在这里成了一个5A级的景区。这里没有灯红酒绿、声色犬马,游人无论老幼没有喧嚷,走过那尊古铜色的铜像前甚至蹑足而行,被那凛然的深邃犀利的眼神惊到,又觉得此生能与如此一位“民族魂”式的人物同在,不枉做一个中国人,而觉得心里有了几分底气。这是古城一个最热门的景点,又是以文学之名营造的一处精神高地。
五、动议建设文学之城,绍兴成为中外文学的磁场。2014年绍兴提出打造文学之城的工作目标,之后不赀巨资,实施了多项工程,鲁迅文学奖两次在绍兴颁奖,引入了一批国内一流的作家驻城。鲁迅与世界文豪的隔时空对话已举行4次,文豪的后人们互动、互相交流,架起了绍兴与世界文学的桥梁。
打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文学之都的城市,标准灵活,善于借力文学,衍生和催化相关产业,内涵扩大至文艺演出、翻译出版、影视动漫、教育、文学+科技融合等领域,各个城市各有高招,各有千秋。其中设立一个由企业掏钱冠名的世界性的文学奖项(苏格兰爱丁堡的布克文学奖),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韩江得过此提名奖,一个6万人口的小镇,不吝出钱邀请一些国外作家在玉米地上的独栋小别墅写作,美国爱荷华城也设有国际写作中心,这些做法很有启发性。而对于文明古国、发展中国家,显然要有更适合的标准,多用激励、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创意或蕴含在更为悠久的历史之中,优秀传统能产生非物质文化的新的价值。假如把绍兴列于世界“文学之都”之林,不用自谦,倒是可以视为遴选者拓宽了视野,树立了新的多元标杆,世界毕竟越多样越完美。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朱振国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