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重现“南宋遗韵”!绍兴举行宋六陵祭祀大典

2024-10-26 14:22

来源:

“击鼓、鸣金、起乐、祝唱、行降神礼……”今天上午(10月26日),在绍兴越城区富盛镇御茶村,青山翠柏间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宋六陵,迎来了难得一见的热闹场景,由浙江省历史学会家谱研究会主办,诸暨莼塘赵氏承办的甲辰年(2024年)宋六陵祭奠大典在这里举行。

南宋遗韵,穿越千年。这场隆重的祭祀典礼吸引了国内外宋史研究专家、各省市及港澳地区的赵氏宗亲八百余人参加。

共赴一场寻根溯源之旅

整个祭典按古礼进行,采用少牢礼,即全猪、全羊一副,再加小三牲一副,即雄鸡、鲢鱼、元宝硬肋;还有鲜果四盘,每盘堆成方斗状,或宝塔状;再加干果四盘、糕点五盘、五谷五盘。

祭祀典礼上,越城区文化旅游局,富盛镇政府及赵氏后人代表敬献花篮,主祭等人恭读祭文,训唱颂歌,以祭祀先祖。

浙江省历史学会家谱研究会宋六陵祭典专委会主任、宋六陵祭典非遗传承人赵铁彪在这场祭典中担任主祭。作为绍兴华舍赵氏后人的他告诉记者,绍兴赵氏作为南宋皇室的后裔,自明朝初年便承担起宋六陵的祭祀任务。这一传统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形成了独特的祭祀礼仪和流程。

诸暨暨阳街道李东村80岁的赵桂青和20余位村民,一大早就赶来参加祭祀典礼。“我们是宋太祖赵匡胤的32代子孙,村里大部分人都姓赵。现在村里完成了赵氏子孙的家谱、族谱整理,今天与村民们相约一起来参加祭典,非常高兴。”赵桂青说。

来自金华永康的14岁女孩赵思棋参加完典礼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说,“今天在现场参加祭典,我深受震撼。震撼之余,更多的是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回去后,我要向身边的朋友分享这次经历。”

一次祭典,“南宋文化”重现世人眼前;一场祭祀,汇聚一脉宗亲。“我们希望通过祭典的举行,弘扬宋韵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赵铁彪说。

一脉亲承,宗族文化千年守望

宋六陵,是江南仅有的大型皇家陵寝,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南宋的历史,在这片土地深藏。

公元1127年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建炎四年(1130),高宗赵构为“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升越州为绍兴府,以绍兴为首都达一年零八个月。从绍兴迁都临安城后,富盛攒宫一带一直作为南宋帝陵所在地。这里有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七帝陵及昭慈孟太后等7座后陵。

据了解,宋六陵祭典经历近千年。南宋时每年春秋两季朝廷都会派遣大臣朝拜宋六陵。元代宋六陵被盗掘,官方祭祀中断,民祭则一直延续。

据赵氏老一辈族人回忆,1929年后祭典一度中断,直到2018年10月26日,中断了近90年的宋六陵祭祀典礼得以重启。2019年9月5日,越城区公布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绍兴赵氏宋六陵祭典"被列入民俗类非遗项目。

宋六陵承载着南宋的历史和文化,蕴涵着深厚的文化遗产。“今后,海内外赵氏宗亲都可以来绍兴寻根问祖,慎终追远。”赵宋南外宗正司研究会永远荣誉会长、党支部书记赵守通表示,宋六陵祭祀大典的举办,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宋韵文化,扩大宋韵文化的影响力。

浙里家谱暨宋六陵祭典高峰论坛

10月25日下午,一场以“浙里家谱暨宋六陵祭典”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在绍兴举行,20余位国内宋史专家、学者聚集一堂,从家谱与家风家教的关系、诸暨的名人与家谱、家谱在方志编纂中的作用等不同视角,对“浙里家谱”以及宋六陵的祭典事宜进行讨论。

千百年来,赵宋宗室后裔一直在绍兴繁衍生息。有数据显示,目前分布在绍兴各地的赵氏后裔有10余万人,仅在诸暨就有5万,而在全国范围的赵氏后裔就达近千万人。

家谱、族谱、宗谱,皆为宗族文化、根亲文化中的重头戏。“宗族文化(皇家文化)作为宋韵文化的重要内容,宋六陵就是它的核心载体。对于它们的研究,离不开对家谱的深入的挖掘。”浙江省历史学会家谱研究会会长寿勤泽表示,未来将致力于做好宋韵文化传承的文章,让宋韵文化从历史走进生活,成为人人可触、可感、可享的独特生活体验。

宋六陵二号陵园考古发掘现场(资料图片)

近年来,绍兴以保护为前提,有序推进宋六陵等一批宋韵文化遗址的考古工作,成立宋韵文化研究中心,解码宋韵文化基因。2018年,我省启动宋六陵陵园遗址考古发掘,绍兴还将启动宋六陵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使其成为绍兴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与会的专家、学者纷纷建议,宋六陵祭陵典礼作为非遗项目,今后可作为宋六陵国家遗址公园的重要活化项目,要不断完善,推陈出新。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高建峰 张衎男 编辑:王春泥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