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猫头老虎” 何方神圣?

2024-10-26 12:29

来源:

水獭进食时表情呆萌。

水獭敏捷地捕捉到一条大鱼。

通讯员 顾鹏程 照片为档案资料

上周刊出《消失的“乌鱼村”》一文,其中提到乌鱼有“水中老虎”之称,不少“老绍兴”对此颇有印象,并向笔者报料说,从前绍兴河江里还有一种叫作“猫头老虎”的动物,不知现在有没有绝迹?希望笔者去采访一下。于是,笔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A

儿歌童谣曾有提及

关于“猫头老虎”,其真名叫水獭,是食肉目鼬科动物,身体细长,呈流线型,善于游泳和潜水;脚短,趾间有蹼,毛发浓密,常栖息于河流、湖泊之间,以鱼、蛙、虾、蟹和软体动物为食。

水獭被越地百姓所熟知,是源自清末绍兴人范寅编撰的《越谚》,里面收录有不少儿歌童谣,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一颗星》,但版本甚多,笔者小时候听到的版本为:“一颗星,隔楞登。两颗星,挂油瓶。油瓶漏,好炒豆。炒得三颗乌焦豆,隔壁嬷嬷搽癞头。癞头癞,加乌豆。乌豆香,加辣酱。辣酱辣,加水獭。水獭尾巴长,加姨娘。姨娘耳朵聋,加裁缝。裁缝手脚慢,加只雁。雁会飞,加只鸡。鸡会啼,加蜉蚁。蜉蚁会爬墙,小老鼠赖爹,大老鼠赖娘。”

很显然,儿歌童谣里所说的水獭是一种动物,但怎么又和辣酱、姨娘混在一起呢?对此,周作人在《知堂杂诗抄》中作过注释:“儿歌一颗星最通行,前后趁韵接续而成,绝无情理,而转换迅速,深惬童心。”绍兴市作协原主席朱振国也曾经撰文点评,“这是绍兴儿歌童谣连锁调的韵律,不拘成人逻辑,天马行空,光怪陆离,惟天趣,祛功利,恰能体现童谣的真性,也符合儿童的天性。跳跃的意象,吊诡的想象,追求纯粹的趣味,这非常契合儿童的思维和心理,好玩是童谣的王道。”

B

生活习性匪夷所思?

水獭多穴居,通常会在河岸上挖穴筑巢,拥有强健的爪子与锋利的牙齿,前掌小而灵活,爪垫善于抓握;进入水中后,耳朵瓣膜和鼻孔会自动合上,游泳速度极快,潜水可达6—8分钟。但水獭的有些生活习性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我国古代将雨水节气分为三候: “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说的是这个阶段,天气回暖,江河里的鱼儿开始浮出水面,也正是水獭捕鱼的最好时节。绍兴多河湾港口,人们早上起来到河埠头洗刷,常会发现埠头石板上整齐排放着一条条被咬死的鱼,有些人百思不得其解,认为是“河神”作祟,胆小者更是不敢取之。而一些年长者则熟知,这是水獭的捕鱼习性,它们喜欢把鱼咬死,拖上岸后暂时存放,继而又下水捕鱼,等鱼获差不多的时候,才会把鱼叼回洞穴慢慢享用。如果捕获到的是一条大鱼,水獭会在岸边用前爪捧着啃食,好似做祈祷动作。而如果抓到的是小鱼,则又会将鱼一条条地整齐摆放在岸边,很像供奉的祭品,所以有“獭祭鱼”之说。

水獭还是“社会化”动物,喜欢群居生活,群体间关系亲密,年长的帮助照顾年幼成员,并主要通过声音来进行交流,叫唤时常发出“嘤嘤”的音律,因此水獭还有一个“嘤嘤怪”的俗称。水獭虽然外表呆萌,但它的牙齿粗大,发达的臼齿可以轻易咬碎一些拥有坚硬外壳的动物,并用气味来划分领地,一旦领地受到侵犯,它们敢于联合对抗体型大于自己的动物,群体之间也会进行“火拼”,失败的一方会从水中逃上岸,以示落败。所以,坊间一度称水獭为“猫头老虎”,就是形容它的凶悍无比。

C

动物园能否有一席之地?

上个世纪,水獭遭到大量捕杀,皮毛被制作高档裘皮,导致水獭种群数量严重下降。现在,水獭已成为濒危珍稀物种,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绍兴文史专家吴子能对水獭深有记忆,并说水獭是他们那代人的共同记忆。小时候,他和小伙伴在河里嬉戏,太阳下山了也不肯上岸。于是,暮色中传来了大人呵斥,语气中还带着几分恐惧:“你们再不上岸,当心‘河水鬼’拖了去”。于是乖乖上岸,虽然谁也没见过“河水鬼”,但从父母口中得知,所说的便是水獭,好像它们真的藏身在黝黑的水底,不知什么时候会钻出来,会掳走皮肉鲜嫩的小孩。

如今,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绍兴一些河湖池塘又重新出现了水獭身影。2022年6月7日,上虞区谢塘镇丰园村就出现过一只浑身棕黑色的水獭幼崽。吴子能对此评价说,水獭对栖息地环境十分严苛,水域环境一旦遭受污染就会消失,被视为河流生态系统的参考物种。上虞区谢塘镇出现水獭幼崽,说明我市生态治理成效卓著,区域生态涵养功能正在持续恢复,野生动物们又考虑回来了。他建议,绍兴的动物园能够增设一个水獭馆,保留水獭的一席之地,让游客不至于遗忘了这一本土物种。

作者: 编辑:胡鑫凯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