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国研学旅游发展报告·绍兴发布”活动举行,《研学·城市——绍兴研学旅游发展报告》同时发布,从“跟着课本游绍兴”到“跟着书本去旅行”,在高质量打造全国研学旅游高地的实践中,绍兴模式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让人看到了研学旅游带给绍兴古城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强化文化IP
鲁迅的文章多次被收录入中小学课本,大禹更是课堂上少不了的励志教育故事,这些绍兴古城优质的名人资源、人文环境产生的文化IP对研学团队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而在这些名人景区中,以资源内容为基础的研学课程也一直在不断提升、打磨,其优越的体验感让很多参与者都感受到了快乐和价值。
“鲁迅故里研学活动,不仅加深了参与者对鲁迅的理解,更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架起了桥梁。”鲁迅故里·沈园景区工作人员尉加告诉记者,鲁迅故里围绕鲁迅文化IP,打造沉浸式文旅融合体验,将“VR影市”引入研学,研学参与者可佩戴VR智能眼镜设备,借助数字技术“穿越”到鲁迅的三味书屋、闰土的西瓜地。鲁迅故里今年上半年接待参观者达200万人次,其中参加研学实践的中小学生超50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研学游收入增长了15.42%,成为研学市场蓬勃发展的见证,更是鲁迅故里景区独特魅力的体现。
“在庄重的氛围下祭禹,让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来自金华海亮外国语学校的一名学生告诉记者,学校组织在大禹陵景区开启研学之旅,体验庄重的祭禹古礼,还学习体验了水利设施模型,在心中种下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大禹研学游设计了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供学子亲身体验,并融入了自然科学、手工制作、团队拓展等丰富内容。”大禹陵景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景区以标准、品牌、课程、导师、硬件、服务、配套、路线等“八位一体”,构筑会稽山大禹陵文化研学旅游区“文化+旅游+研学”“三三融合”的发展模式,树立研学市场的新地标和新品牌。截至10月中旬,大禹陵景区接待游客近76万人次,其中参加研学实践的中小学生近8万人次,为宣扬和发展大禹文化提供了重要助力。
赋能重点产业
最近,火了一个暑假的越城区皋埠中学“越芯空间”被省科协遴选为浙江省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据了解,这里的研学游一直很火爆,学校培训了多位老师担任研学游讲解。“暑假前,‘越芯空间’正式建成并投入教学应用。”皋埠中学副校长朱宝满告诉记者,该项目开放后很快成为爆款,研学团队甚至需要提前半个月报名,目前总报名人数已达6000人次。
越城区科学技术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皋埠中学借助皋埠集成电路产业条件,围绕“越芯”实验基地和“越芯互联网学校”的创建,推动资源整合利用,通过发挥越“芯”科技领域科研工作者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产业科普实践,为绍兴集成电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积淀更多后备力量。
近期,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满载着学生的旅游大巴开到黄酒博物馆,学生雀跃着走进博物馆,开展丰富多彩的黄酒科普、花雕彩绘、封坛吊酒等研学活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往年只是暑期研学游比较火,但今年哪怕是暑假过后,研学游还是很受欢迎。不仅是黄酒博物馆,黄酒小镇的研学游项目也开展得很不错。
“研学游项目为黄酒博物馆、黄酒小镇增加了人流,带来了旅游活力,同时绍兴黄酒文化也通过研学旅游人群得到了更有效、长久的传播。”越城区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研学游还走进了素有“手工黄酒第一村”美誉的东浦街道南村村,该村运营公司助力多家酒坊越开越红火,南村村还借此推出了系列文创旅游产品,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大幅提高。
加持新生业态
“我是2019年创建稽山书场的,从个体户做到公司,现在还是越城区研学游基地之一。”书场负责人单佳春告诉记者,书场基本上每周都会接到研学游团队的订单,有本市的,也有外地的,她会因地制宜植入绍兴曲艺文化,除了在稽山书场内开展多种多样的研学活动,有时还会根据客户需要,走进绍兴景区服务。
在大禹开元观堂创建越州书苑的方天,是绍兴评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身着传统长衫、手执扇子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告诉记者,自己也是绍兴研学游的受益者,不仅常常为研学游团队服务,还时常被请进校园,为学生现场进行“阳明文化”“大禹文化”的评话故事讲解。据了解,越州书苑每年接待研学游90批次左右,寒暑假尤其多,包括本地中小学生、外地大学生、留学生等。
据了解,目前越城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研学游行业,创建专业的研学游公司,服务古城文化旅游,让自身才能与绍兴文旅实现共振。“研学游赋予城市发展新动能,也承载了一个城市对青少年成长的使命和责任。”中国旅游研究院研学旅游课题组执行组长柴焰表示,城市需要在经济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关怀以及城市品牌建设等多个维度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而研学游在赋予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品牌效益的同时,承载了城市对于青少年发展的包容和关爱,也给了青年更多的创业空间。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殷俊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