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习近平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参加过长征的绍兴籍将士中,嵊州的俞翰西血洒长征铸英魂,诸暨的冯文彬一片丹心报中华,用鲜血与生命铸就了长征这座永恒的丰碑 。
俞翰西:英雄长眠黔西南
在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壮举中,无数的革命志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嵊州籍的俞翰西就是其中一位。他的英勇事迹,1986年才传到家乡,此时他已牺牲50多年。
俞翰西(1902~1935),又名捍西,嵊州市甘霖镇(原中南乡)苍岩村人。1920年6月,俞翰西考进了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原浙江医科大学前身),1924年毕业后,任职江西省九江医院,工作两年后晋升为医务主任。1933年2月,俞翰西加入红军,在红军第一所军医学校——中革军委红军卫生学校任职。次年10月,红军卫生学校改编为教导队,随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行军途中,环境艰苦恶劣,战士营养不良,导致伤病员很多,医务人员的工作更为繁重。由于药品缺乏,在部队休息时,俞翰西还经常到野外采草药,精心编制防治准则,为许多患皮肤病的战士解除痛苦。
红一方面军到达湘黔桂交界的贵州黎平时,教导队将一部分学员分别送回原部队,教员和部分学员分配到中央纵队干部休养连当医生。干部休养连有两个连的编制,纵队第二梯队司令员、政治委员何长工兼任干休连连长,李治任医务主任,俞翰西被分配在一连当医生。干部休养连的主要任务是为党中央和红军高级干部及其家属和伤病员治病,其中有董必武、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贺子珍、邓颖超等。俞翰西深感工作责任重大,千方百计地照顾好干部及家属们,精心护理其他伤病人员。
组织上深知俞翰西工作辛苦,便派了一位姓陈的同志照顾他。有一次,小陈因脚痛掉队,一到宿营地俞翰西就扶他躺下,为他烧水洗脚治伤。俞翰西热情、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深得干部休养连同志们的赞许。
1935年4月,遵义会议之后的第3个月,长征队伍到达贵州省紫云县五里牌一带大山下,准备就地休息。干部休养连医务人员李治、俞翰西招呼大家坐下,准备给伤病员检查病情,此时,空中突然传来一阵轰鸣,两架国民党飞机飞临上空。干休连的同志立即分散隐蔽,只听见邓颖超高声叫喊:“李治、俞翰西,快到我这里来隐蔽!”他俩抬头一看,那边有一个石崖,是个较安全的去处。他们刚想冲过去,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敌机向他们疯狂俯冲扫射,他俩马上卧倒躲避,可是一颗罪恶的子弹掠过李治的头发,射中了俞翰西的头部。
敌机狂轰滥炸后扬长而去。李治立即爬起来查看俞翰西的伤情,并大声呼喊:“俞翰西!你醒醒,你醒醒!”然而,俞翰西已经双目紧闭,方盘脸上浓黑的胡子淌满了鲜血。他再也听不见战友撕心裂肺的呼喊,看不见硝烟弥漫中革命同志的身影。他永远地离开了与他并肩战斗的战友们。
1932年,俞翰西最后一次离开嵊县时,他的儿子俞刚生才4岁。此后,家人就跟他失去了联系。1986年,战友通过各方途径找到其后人,此时,离俞翰西牺牲已整整过去了51年。1987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俞翰西同志为红军烈士。1988年2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其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
革命烈士证明书。
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拜访俞翰西家属。(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冯文彬:“彝海结盟”传佳话
金秋十月,诸暨市店口镇湖西社区的崇德堂前桂子飘香。堂内,便是家乡人民为革命老战士、杰出青年运动领袖冯文彬设立的纪念馆。
1910年,冯文彬出生于湖西一个普通家庭,10岁随父冯斐章前往上海。15岁那年,便参加了五卅运动,翌年,又投身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并于1927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前,这位矢志奋斗的青年已为红军无线电通信创建等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冯文彬纪念馆,一张历史照片将时光拉回到1935年。
当年5月,北渡金沙江后的中央红军陷入国民党军包围,要想突围必须穿越大凉山、越过大渡河。进入凉山彝民聚居区之前,红军总政治部组织了中央红军先遣队,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任先遣队司令员、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任先遣队政委,担任战略侦察,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开路任务。5月20日,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兼巡视团主任的冯文彬,作为红军先遣队成员进入凉山冕宁城。
境遇比想象中更难。当时的凉山还处于奴隶社会,沽基家族、倮伍(老伍)家族和罗洪家族三大家支械斗不止。同时,当地人长期遭受着来自国民党政府、地方军阀和上层奴隶主的剥削压迫,也导致了彝、汉存在长久以来的民族隔阂。冯文彬一行行至彝海以北的喇嘛房村时,遇到了成群结队的彝人拦阻和袭扰。
深受彝族“讲义气”传统影响的沽基(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见红军的确不一般,便和红军代表冯文彬等人进行谈判。在冯文彬的带领下,小叶丹在彝海边与刘伯承相遇。刘伯承向他重申红军北上的宗旨和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小叶丹提出要与刘伯承结义为弟兄,刘伯承欣然同意。
《中国共产党简史》中这样写着:“进入大凉山彝族聚居区时,总参谋长刘伯承同彝族果基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红军顺利通过了彝族地区,赶到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渡口。”这其中,冯文彬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军长征期间,冯文彬先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兼巡视团主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巡视员、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一大队政治委员、红十五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副书记、中共中央青年部部长、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会主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等职。红军到达陕北后,改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成为战时训育英才的青年领袖。
新中国成立后,冯文彬成为首任团中央委员会书记,一生致力于为国家培养青年力量。1997年,冯文彬在京病逝。多年来,冯文彬家庭和店口老家的血脉亲缘从未中断,湖西社区党委书记胡吉永介绍,冯文彬之女冯延曦逢年过节常回家乡祭祖,并为冯文彬纪念馆提供了大量历史资料。
上世纪50年代初,冯文彬(中)率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苏联时的留影。(资料图片)
诸暨市店口镇湖西社区的冯文彬纪念馆。(翁佳美 摄)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陈正军 翁佳美 编辑: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