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
在长征队伍中,有一对绍兴兄妹——钱之光、钱希均,他们出生在诸暨牌头镇斗岩村王家宅自然村。在革命时代,兄妹俩双双踏上了长征路,为了共同的目标前行。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
钱之光: 革命路上“好管家”
诸暨市牌头中学东门一侧的石碑上,镌刻着钱之光为母校题写的校名,“牌头中学”。这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牌中”学子。
钱之光,1900年出生于诸暨牌头镇王家宅村,15岁时进入牌头中学前身——同文书院读书,之后投身革命,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轻工业部部长和纺织工业部部长,以远见卓识和艰苦创业精神,为解决人民穿衣难的重大民生问题再立不朽功勋。
诸暨市档案馆内收藏着一把“老算盘”,正是这位“好管家”钱之光一生革命工作的见证。1933年,他被任命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委员会委员、对外贸易总局局长。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经济战线的博弈如同没有硝烟的战争。钱之光凭借灵活的经商头脑和无畏的革命精神,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封锁,从白区购买并输送紧缺物资,保障了苏区反“围剿”斗争的需要。
1934年,钱之光刚刚从福建长汀检查与白区的贸易情况返回瑞金,就接到转移任务,被委任为没收征发委员会组长,踏上了艰苦的长征路。尽管没收征发委员会不直接参与作战,但却肩负着解决行军途中的给养重任。每到一处,钱之光便立即投入动员群众、打土豪劣绅、筹措粮食的工作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不仅满足了部队的需求,还将一些粮食、衣物分发给当地穷苦百姓,并抽时间为部队讲解有关没收的政策和规定。
长征胜利后,钱之光先后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对外贸易总局局长、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和重庆办事处处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始终坚持“要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的原则,积极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根据地输送军需物资,并为重庆谈判做了大量工作。
1948年春天,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迫在眉睫。钱之光在大连接到周恩来的电报,要求他立即前往香港主持贸易工作,并接送香港爱国人士北上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在香港,钱之光成立了华润公司和华夏轮船航运公司,成功将一批批爱国民主人士秘密运送到解放区,确保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胜利召开。1949年10月1日,钱之光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亲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在开国大典上留下一个绍兴身影。
据牌头中学退休教师王寿昌回忆,1986年,牌头中学校庆100周年之际,钱之光欣然为母校题词“发扬优良校风,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育更多英才”,勉励后学。1996年校庆110周年时,他的夫人刘昂也为校庆题词“培养更多品学兼优人才,为祖国的改革开放作出新贡献”,寄托了老一辈革命家对母校的期望。2016年,牌头中学建校130周年,钱之光的女儿钱幼康专程参加了钱之光铜像揭幕仪式,并在座谈会上分享了父亲一生为国为民的感人事迹。
踏着钱家兄妹当年出发时的足迹,记者来到诸暨牌头镇斗岩村王家宅自然村,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先后走出了钱之光、钱希均等19位早期共产党人。如今,由原王家宅小学旧校舍改建而成的王家宅革命纪念馆,和乡人们共同缅怀着那段烽火岁月。纪念馆里的主人公们来自同一村子,同饮一井水,同踩一条路,构成了同一个革命的情结,他们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钱希均: 红飘带上的一颗星
在诸暨市档案馆,收藏着1724件与钱希均有关的档案,其中包括文稿、信件、书籍、报纸、笔记、字画、音视频、证书、实物、照片和徽章等。其中一条莺色毯子是毛泽东主席在长征时送给弟媳钱希均的礼物,它不仅承载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也见证了女战士钱希均参加长征的珍贵历史。
钱希均原名钱汉英,1905年出生于诸暨。她在两个月大时就成了童养媳。丈夫张秋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他鼓励钱希均去上海接受教育和参加革命活动。钱希均在上海平民女校学习期间,逐渐接触到先进的革命思想,并于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她与张秋人协议离婚。
钱希均在上海怡和纱厂工会任书记期间,办夜校、组织工人争取权益,并在上海大学中学部读书。同年4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钱希均,意为希冀天下公道,贫富均等。
她的一生,也将为此奋斗。
为加强上海书店的力量,钱希均被调任中共中央上海出版部发行科长兼中央秘密交通员,协助毛泽民工作。他们共同努力,在全国建立了党的报刊发行网,也因为共同的使命走到一起。
1934年10月,党中央决定战略转移撤离中央苏区,率领红军开始长征,北上抗日。红一方面军离开江西瑞金的时候,共有8.6万人,最终随队而行的女红军只有32人,钱希均是其中之一,成为长征这条“红飘带”上一颗闪亮的星。
据钱希均的回忆文章《长征散记——在“特殊连队”拾零》一文所述,长征途中,她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央纵队干部休养连工作、行军。伤、弱、病、残人员是这个连的主要成分,因此,休养连组成了庞大的担架队、药担队,女同志们称为“政治战士”,主要工作就是负责伤病员的政治思想工作。
钱希均的任务首先是鼓舞士气,帮助伤病员前进。所以在行军途中,她总是跑前跑后,一会儿为伤病员掖掖被子,一会儿又帮着抬担架。同时,她还要组织雇请民夫,筹集粮款,了解民情和敌情,向沿途群众宣传等。工作繁杂而琐碎,但她自己却省吃俭穿、衣被单薄。毛泽东主席看到后,十分心疼弟媳,就把自己盖的毛毯送给她,并一再嘱咐她要保重身体。
这条毛毯的温暖激励着钱希均的革命理想,也温暖了她的人生道路。
“这个特殊的连队,除了它的人员组成特殊外,其他一点也不特殊。我们这些女同志与其他红军战士一样,忍受过饥饿,吞过野菜;遭受过严寒的袭击;跋涉过雪山草地;与敌人交过锋,打过仗;有过悲伤,也有过欢乐。我们靠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战友的情谊,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胜利地到达了陕北。”钱希均写道。
1945年,中共七大以后,钱希均申请去白区工作。到上海后,任中共上海浦东区委组织部长、虹口区委组织部长,领导申新九厂“二二”大罢工,为迎接上海解放做了大量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任国家轻工业部人事司副司长、办公厅副主任,食品工业管理局副局长,从事轻工工作30余年。1989年9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2019年4月,钱希均的女儿周幼勤遵从母亲的遗愿,把这条毛毯连同母亲留下来的其他珍贵档案无偿捐赠给家乡,由诸暨市档案馆永久收藏。
诸暨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汤鑫钢告诉记者:“在周幼勤等人的倡议下,诸暨市牌头镇王家宅村的12位革命先辈的后代也纷纷把长辈们在革命、建设年代留下来的照片、书信、证章、任命书和回忆录等具有重要价值与重大意义的档案全部无偿捐献给诸暨市档案馆。”诸暨市档案馆精心制作了相关编研成果,出版了画册《钱希均等捐赠档案图录》,让这些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馆藏红色档案转化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鼓舞力量。
参考书目:
《钱希均革命回忆录》,京华出版社
《钱之光传》,中共党史出版社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董晓晓 编辑: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