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鲁迅: 甘愿用笔做“小兵”

2024-10-22 15:22

来源:

●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习近平

鲁迅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木刻家,他们的木刻作品成为长征路上宣传抗战的有力“武器”。

鲁迅借翻译法捷耶夫的小说《毁灭》,来激励和鼓舞中国的红军战士创造伟大业绩。

漫漫二万五千里长征,鲁迅并没有参加,但他与长征却有着休戚相关、甘苦与共的血肉联系。

作为文化战线上反“围剿”的旗手和主将,鲁迅以笔为投枪、为匕首,如影随形带给大家精神力量,堪称文化战线上的红军战士和长征英雄。

红军战士的

精神导师和战友

在中国革命处于最艰苦的长征年代,许多红军指战员把鲁迅看作是导师和战友,从其作品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长征出发时,中革军委下令红军限量携带文件物品。一些红军指战员宁可少带别的东西,却舍不得将鲁迅作品丢下。红一方面军第五师师长彭雪枫认为,鲁迅的文章简洁、尖刻,极有骨气。红二方面军副政委关向应,爱读鲁迅的小说,更爱读鲁迅的杂文,被邓小平戏称是“小鲁迅”。

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就读过鲁迅的许多作品,将书中语言奉为圭臬,吸收进了自己的思想中。长征期间,毛泽东随身携带的一个书包内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鲁迅等的著作。长征到达陕北后,他曾对身边人说,自己没有《鲁迅全集》,有几本零的,《朝华夕拾》也在内,遍寻都不见了。后来,当他得到一套《鲁迅全集》时,爱不释手,放在案头,经常翻阅,不管转移、行军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

鲁迅先生在1931年倡导发起的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木刻艺术家,他们的木刻作品成为长征路上宣传抗战的有力“武器”。

绍兴鲁迅纪念馆陈列资料部专家徐晓光介绍说,在目前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馆藏版画作品中,有一幅鲁迅身后涌现出一批木刻青年群体的版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兴木刻运动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了最活跃和最具有战斗性的美术运动之一。早年在日留学期间,鲁迅就阅读了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以及其他德文原版的相关书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政治视野。

作为左翼文化运动的灵魂人物,鲁迅通过一系列的杂文、演讲和公开信,不仅有力地声援了革命斗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长征创造了有利的思想氛围。鲁迅一直想写一部《铁流》式的反映红军英勇斗争的长篇小说,但因种种限制未能实现。他只能借翻译法捷耶夫的小说《毁灭》,来激励和鼓舞中国的红军战士创造伟大业绩。

长征路上

直接支持与互动

鲁迅的脉搏始终与中国的革命和红军战士的步伐一起跳动。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历史系主任何立波教授曾考据过鲁迅与长征之间的联系,他谈到,鲁迅虽然没有参加过长征,但他对长征表示了极大的关注,甘愿用笔做一名“小兵”。

1934年10月,红军出发长征。鲁迅在坚持文化战线反“围剿”战斗的同时,每天都让爱人许广平多买回几种报纸来研究、揣摸长征的进程。与此同时,鲁迅也密切关注着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战士,对陷入铁窗囹圄中的红军战士更是想尽一切办法给予帮助。方志敏在战斗中不幸被俘入狱后,鲁迅就在白色恐怖中冒着生命危险替他保存、转送了他在狱中写给党中央的信件和文稿。

“我并不认识你,相互从未通过信,但我信任你,确信你能够满足一个共产党人的最后的庄严的要求的……”这是方志敏在狱中写给鲁迅的一段话。他与鲁迅虽然素不相识,但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奋笔疾书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给鲁迅的信》等16篇文稿,并用米汤给党中央写了密信,设法托人恳请鲁迅转交给党中央,这都说明了红军上下对鲁迅流露出的亲切信任之感。

长征的胜利使鲁迅热血沸腾,情不自禁地在《亥年残秋偶作》里,写下了“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这样的诗句,以乐观、坚定的情绪,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的热爱和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

毛泽东率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不久,即收到鲁迅、茅盾联名发来的祝贺电报。“这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毛泽东高度尊崇鲁迅,是有多方面因素的,这封贺信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何立波认为,长征贺信是鲁迅与中国共产党相互关注并互动的一个风向标,成为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交往中的一件大事。

“党外的布尔什维党”

文化与精神的延续

鲁迅热烈、鲜明、坚决地站在毛主席、党中央的立场上,是当时人人看得见的事实。曾任中共上海办事处负责人的冯雪峰在1967年写回忆材料时提到过一件往事。

1936年6月初,在上海曾有人写信给鲁迅,对中共领导的民族统一战线及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人加以攻击,企图挑拨鲁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随即,重病的鲁迅坚持口授,由冯雪峰笔录写了一封回信进行严厉驳斥,信中表明了坚决拥护毛主席、党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说自己能引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

“鲁迅提及毛泽东见诸文字者为数不多,这是十分难得的一次。这些对尚处于国民党‘围剿’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很大的鼓舞。”在何立波看来,正由于此,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讲话中都提到了鲁迅,称赞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当年,冯雪峰奉党中央之命离开陕北,以特派员的身份再次回到上海时,住到了鲁迅家中,同鲁迅有了更深入的交流。他向鲁迅讲述红军长征的经过、遵义会议情况、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冯雪峰后来在《有关1936年周扬等人的行动以及鲁迅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经过》这篇材料中详细记述了这次与鲁迅重逢的情形:“当晚同他谈话到夜非常深的时候,最初是我说的多,我把红军长征经过以及毛主席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都照我所理解的告诉他了。他听得很兴奋,很认真。”

听完有关毛泽东和红军长征的事情后,鲁迅忘我地、缓慢而平静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想,我作为一个小兵还是胜任的,用笔!”鲁迅说话时的表情,让冯雪峰终生难忘。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冯雪峰后来回延安汇报工作时,毛泽东一再关切地询问鲁迅逝世前后的情况,表示了对鲁迅的怀念之情。毛泽东平生虽未与鲁迅谋过面,连直接的书信往来都没有,但他们二人却互相引为知己,有着非同寻常的思想默契。

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给予鲁迅高度评价:“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毛泽东看来,鲁迅是真正的“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参考书目:

《鲁迅传》《鲁迅看过的书目录》《鲁迅于上海——上海鲁迅纪念馆文物提要展》《鲁迅读过的书——一个现代士大夫的阅读史》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珏 编辑:宋玥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