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在甘肃庆阳的南佐遗址,也发现了一条5000多年前的中轴线。
南佐遗址,地处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行政村,距今约4700-5100年,占地约600万平方米,是商代以前黄河流域面积最大的聚落遗址,也是5000年前黄河中上游流域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都邑性聚落遗址。
2021年6月开启的第三轮考古发掘中,挖出了一个古国级区域文明中心。600多万平方米的南佐都邑,相当于八个故宫的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的核心区域,更是和良渚古城遗址中心的莫角山台城一样大。
南佐文物保护所工作人员张文译介绍,南佐遗址的核心区由9座夯土台及两重壕沟围成,面积约30万平方米。在核心区发现了年代最早、布局最严整的宫城,宫城面积约10000平方米。宫城内有同时期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大型宫殿建筑。“九台”位于遗址中心,宫城位于“九台”中心,主殿位于宫城中心,主殿内的大火坛位于主殿中心,整体坐北朝南。从主殿大堂后部的两个顶梁柱中间向南即至主殿中门、宫城南门,构成大致南北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的侧室和壕沟均为对称分布。其中心对称、中轴对称且主次分明、层层递进的宫殿格局,布局严整,前所未见。更为特殊的是南佐遗址的宫殿建筑中轴线有15度偏角,而非正南正北,专家推测里面可能包含了古人的特殊思想。
张文译介绍,根据考古学家推测,如此严谨的中轴对称布局,是一种将神权和区域王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区域王权为核心的建筑格局,开中国后世都城官殿建筑布局之先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考古发掘中,该遗址还集中出土有大量形制独特、做工精美的白陶、黑陶等陶器,有些还有可能是成套的祭祀礼器。祭祀区内,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重达两三百公斤火烧过的稻谷(“燎祭”,一种祭祀形式)遗存。
2021-2022年度南佐考古发掘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认为,南佐遗址可以和与同时代、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良渚古城遗址相提并论。(2024年9月13日 央视网 记者 王小英)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夏若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