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司马悔桥

2024-10-21 07:53

来源:

人生二十年,我和司马悔桥相遇过三次。

第一次知道司马悔桥,是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带我去了城郊一个叫“班竹”的地方,我第一次见到这座掩映在绿树中的小桥。

山城新昌不乏这样幽静的去处。

父亲却似乎对这座桥情有独钟,牵着我的手给我读了一遍石碑上的诗文,又用浅显的语言给我讲解一番。在过去(唐朝),有一位姓司马的先生(司马承桢)曾经在天台山中隐居,颇为怡然自得。有一日皇帝想起他来,就派人想把司马先生请出山做大官。那天,司马先生就是在路过这座桥、即将跟随来使走出以往所居之地时,突然后悔,下马重新返回山中,终此一生没有出世。这座桥也因此被命名为“司马悔桥”。

那天听到这个故事的心情我早已忘记,但是这个故事却深深被我记住,连带着这座坐落在不起眼村庄间的小桥,和它独特的名字“司马悔桥”。得知它的存在,就好像和故乡小城共享了一个诗意的秘密,在那些丘陵起伏之间,还散落着这样久远的故事,还栖居过这样轻灵的魂魄,以至于一草一木、一溪一石,都好像分担了别样出众的品格。

那之后的很多年,我还去过几次司马悔桥。我带朋友走我与父亲走过的路,也像父亲当年讲给我听一样,对他们讲述这个故事。真正重要的不是每一块搭建的石头,也不是桥下永不停歇的溪水,而是让司马悔桥成为时空锚点的故事和氛围。它让行人踏在桥上的跫音渐渐错落,渐渐和当日的马蹄声相重叠,仿佛时光倒转,山溪奔流回去成为最初凝结的露水,落叶重新退回枝头成嫩芽初绽,陈旧的村庄再次升起炊烟,山里的一切又变得缓慢、安定而让人困倦。功名的锐气在肉身如刀剑冷冷穿刺,而灵魂却在抉择的大起大落中逐渐安静落定。我们在面貌不变的桥边,在一如既往的水声中被施加回溯的魔力,得以共享一份蓦然回首的心境和念想。

这份感想后来被我写到作文纸上,铭刻了我和司马悔桥的第二次相遇。少年时代的我依然在山城的中学里寄宿读书,三年又三年,但人不会像似水时光中的那一座顽石,我在慢慢长大中将思绪延伸到更广阔的地方去。

其实司马悔桥的故事就是无数文人的困境,是抱负和品性之间的比量,是入世和出世之间的权衡。于是我写:“当司马承桢在此地下马时,他在想什么呢?侍从在催促,马蹄声同滚烫心绪在飞扬,而沿途草木沙沙、流水潺潺,织就一张挽回的网。于是他回头。看见碧空如洗、人家渺远,一瞬间想通许多事情。”

后来这篇作文侥幸获得全国一等奖,赐予我的姓名以张贴在学校墙上的殊荣;每次匆匆走过墙边,就好像又吹响少年时代理想主义的一支小调。那是十几岁的我对于理想人格的一种投射。

第三次和司马悔桥相遇的时候,就是我开始把司马悔桥从人造崇高的意义之桌上端下来,发现在这两面之间反复推拉、来回思量的人生,其实就是第三面。

人心无准,也没有任何的参考体系,却必须做出回答,哪怕这道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付出的代价却是你的一生。进一步是庙堂之高,退一步是江湖之远,在其中漫漫的人的“道”,滔滔的抉择的瞬息,都蕴含着无穷难以把握的深意。一个“悔”字,其实浓缩了多少个如司马一样的人的千回百转,直把在历史深处行走的文人们的黑夜,都照得忽明忽暗、极尽幽微。让他们的后悔、懊悔、痛悔、追悔或无悔,都如同针脚般严丝合缝地排线在生命的肌理上。进一步悔在宦海浮沉,退一步悔在草野萋萋,其有悔,无需装饰、无需呻吟。其实最打动人心的,恰恰是不完美的人性,因这一份不完美而显得生动、真实、有血有肉。

司马的芳魂已经散去,桥边流水年年、薜荔年年,徘徊不去的是关于人生的迷思。人生前十年、前二十年我不断从类似于司马悔桥的故事中得到滋养,从沉默中我曾读出些什么,但是最终又回到那绝妙的留白。“向何处去”的问题永远是个人自己的事情,出世和入世的选择永远平分秋色,匍匐在道路上的求索者,能确定的是:人生永远有悔。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