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求理于吾心

2024-10-21 07:53

来源:

王阳明于嘉靖元年(1522)回故乡绍兴后,一待就是六年。他在绍兴大造书院,广收门徒,四方学子闻讯赶来,当年的绍兴简直成了全国的教育中心。大批学生把古越的寺院都住满了。南大吉深感阳明先生在那讲学简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很有必要有新的场地,便命山阴县知县修复并拓建稽山书院,同时新建了一座尊经阁。完工落成时,王阳明写下了《稽山书院尊经阁记》。文章正儿八经地提出了心学、认真解释了心学的内涵,论证了为什么要强调心学,怎么样才能推行心学等一系列问题,《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一文成了阳明心学已经成熟的鲜明标志。

文章是怎么提出心学的呢?作者以“经,常道也”开篇,简洁明白地肯定了“经”在儒家学说中得以尊奉的地位。然后以“经”能“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作为起句,组成三个段间排比,分述其不同的功用。当第三次出现“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时,接下去写出“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这一惊人之语,由“经,常道也”转到了“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也就是说,王阳明是在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发展中,果断地提出了“心学”这一崭新的理念。

阐明了心学的“前世”,就得介绍它的“今生”了。心学到底讲的是什么呢?王阳明认为“心”——人的思想核心,与“命”“性”是一致的。作为人人应遵守,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和规范的“常道”,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心学”要强调的是突出心之力,点亮人们的心灵,让每个人的心发出璀璨的光芒。为此,作者在文中用六个判断句组成一组排比,从正面展开论述,即从“六经”出发,言“六经”与“志吾心”的关系:“六经”所记,均是“志吾心”的礼义廉耻。再由六个判断句组成另一组排比,从“君子之于六经”出发,言“吾心”与“六经”的关系:君子之所以尊“六经”,全为了“求之吾心”的真善美。这两组排比从两个方面互为补益地论述,“六经”应存在吾心,吾心得装有“六经”,这是王阳明在本文中提出的心学的核心内容。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心学呢?文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论证了昔者圣人撰述“六经”,强调“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尊经当然得“求之吾心”。而现实呢?“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这种不在心内而在心外的“六经”之学,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脱离实际,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地读经典,从而使“六经”的本质要求和现实状况产生巨大的反差,如此,还不该举起心学的大旗吗?

那么,怎么样才能使心学得以推行呢?王阳明就借用南大吉在尊经阁的题词——“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站出来振臂疾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以成“通则不痛”。可见,心学是从“尊经”来,“尊经”必让心学行。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凝心铸魂强根基,真言真情求本心,是留给稽山学子更是流传后世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王阳明比较完整而系统地推出心学的《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一文,将永远被人铭记在心。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