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条路穿越千年时光,驼铃声声,联通古今;有一条路跨越万里山海,丝路画卷,贯穿东西;有一条路包容多样文明,源自中国,属于世界。
近期,诸暨荣怀外语小学开展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PBL项目式学习。倾听历史的呢喃,感受时光的悠长,各学科老师带领学生开展了不同的丝路探秘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成果吧。
丝绸之路上的“路”
2000多年前,一条丝绸之路连结起了沿途40多个国家、100多个城市,留下了无数使臣商贾的足迹。同学们一起查找资料寻找重要节点城市,并在地图上找到其位置,了解其中的特色标志性建筑物,并把数学知识活学活用,确定位置方位和合适的比例尺,绘制丝绸之路,感受文化的交汇与启迪。
丝绸之路,这个让人充满无限遐想的名字,在古代连接着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主要道路和贸易网络。这条路线穿越了中亚的沙漠、山脉和草原。“在查找资料之后,我看到了一条热闹非凡又独具特色的道路。”六年级B班马思琦说,在这条路上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和文化遗址,如敦煌、吐鲁番、喀什等,这些城市见证了丝路的繁荣与辉煌。
丝绸之路上的“人”
提起丝绸之路,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想到张骞。张骞作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通过精彩生动的课本剧演绎,同学们生动再现了千年前那段荡气回肠的故事。
六年级C班谢宇帆说,自己非常荣幸能够在课本剧中扮演张骞,在这之前没有了解过他的经历,在知道他的一生后,明白了这位大汉最忠实的寻源者的伟大。他穿梭过狭长的河西走廊,开拓了大汉王朝的视野,连通文明。
近段时间,“张骞严选”在网络上流行。没有丝路东来的琵琶、鼓、笛子,我们的民族音乐就不会如此多彩悠扬;没有西域传来的美玉或玻璃,就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这样动人的唐诗;就连我们常吃的许多蔬果,农作物、牲畜、宝石和生活器具,也通过这条贸易之路引入了中国,从此改变了中国。
在科学课上,同学们认真了解了那些被张骞认证的美食和商品。同时为了让低年段小朋友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与感受,老师们布置了“丝路集市”,让同学们手中拿着在数学课上了解到的丝路货币进行交易。在商道探寻中,同学们对丝路上的各国间的友好合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丝绸之路不仅仅有丝绸,我们现在常见的马铃薯、番茄这些蔬菜也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到我们面前的。”二年级B班斯若潼在丝路集市上,拿着自己绘制的丝路货币,仿佛走进了古代丝绸之路的世界。
丝绸之路上的“物”
丝绸是在丝绸之路贸易交易中最具代表性、最具认可性的商品,其中,桑蚕是丝绸的源泉,而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种桑、制丝最早的国家。外语小学的同学们在学习了蚕的生命周期之后,用英语绘制了蚕宝宝的一生示意图。
而中、高段的同学们了解制作丝绸的步骤之后,就开始体验缫丝工艺,探索古老的花纹制作技术——水拓法。外小学子的画笔中,展现出了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变迁,同学们也在这一过程中体味世界性文化融合。
五年级A班寿将妤说,在体验之前观看水拓法视频的时候就感觉这种技术是如此美妙,当真正手持画笔在层层色块上勾勒线条的时候,还是震惊于这玄妙的作画方式。
丝绸之路上的“诗”
万国衣冠会长安,丝绸之路延万里,一首首诗歌也流传千年。一路西行一路诗,同学们在诗歌中感受丝路的文化魅力。从一张汉代丝绸之路地图出发,不同年段的同学们学习与收集着散落在丝绸之路上的城与诗。
千百年的咏唱,一些与丝路有关的名词,如楼兰、轮台、玉门关等,已经在诗中演化为文学意象,成为文学的一部分。唐代楼兰国早已不复存在,李白仍然“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宋时河西走廊和西域已经失守,爱国诗人陆游依然有诗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同学们跟着不同时代的诗人重走丝路,领略丝路风光。
通过此次PBL项目式学习,孩子们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体验。站在时代新的起点上,希望荣怀外语小学的学子们不断学习本领、锤炼技能,与“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共发展、同成长。PBL项目式学习负责人Cherry老师介绍,外语小学的项目式学习覆盖全体外小学子,一至六年级所有班级都参与其中,学校各科老师按照不同学段设计了作业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此次PBL项目式学习,孩子们在深度学习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