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来滨海大地体验丰收之乐

2024-10-18 10:04

来源:

秋收正当时。白粉粉的胖藕、绿油油的瓜菜……眼下,滨海大地瓜果陆续成熟。农民们往日挥锄翻土、细心播种、辛勤劳作,换来了今天收获的满满幸福。17日,记者来到斗门街道斗门村,与村民们一同感受秋收的快乐。

脆甜莲藕采收忙

藕,属寒露第一补品。寒露已过,又见佳藕满塘。

上午8点,斗门街道斗门村莲藕承包户夏元方身着橡胶背带裤,下至藕田仔细摸寻莲藕。他哥哥也来帮忙。

一手持高压水枪,一手伸入泥塘。“有藕的藕秆会平滑一些,没藕的秆上面刺较多。”夏元方向记者透露了探藕的诀窍。只见他找到藕根后,把周边的淤泥刨开,再慢慢往外拔,一根新鲜的沾泥莲藕就被“揪”出“泥潭”。之后,夏元方探藕的动作逐渐加快,在高压水枪的加持下,不一会儿,一根根新鲜粗壮的莲藕露出清秀模样。夏元方与哥哥分工明确,哥哥主要负责将这些采摘好的鲜藕收集起来,码放在铁筐里。

“今年这藕,产量不错,又大又白!今天挖了700多公斤藕,可以回去了。”

忙碌一上午,夏元方兄弟二人准备结束采挖。他们推着木筏把藕运到藕田边,用铁钩和扁担将藕拉上田埂,放在电动三轮车上。

顾不得吃中饭,夏元方要把藕送到附近的藕粉加工场,记者随车同夏元方一路攀谈。谈话间,记者得知夏元方是江西人,今年40多岁,种藕已经20多年了,他们一家更是靠承包藕田在老家盖起了新房。他给记者盘了笔账,目前藕每公斤的售价在3.4元左右,预计每亩可收获莲藕1200余公斤,这段时间忙下来毛收入10万元左右不成问题。

“每天这样挖藕、卖藕,是否很辛苦?”记者问他。

“各行各业没有不辛苦的,有钱挣再辛苦也是幸福的。”夏元方说,在绍兴多年一直是租房生活,他想着这两年好好努力买上房,和老婆孩子在这里安家扎根。

肥美蔬果迎丰收

从藕塘出来,记者来到不远处的斗门村蔬菜基地,作为我市著名的“菜篮子”基地,这里蔬菜种植面积有1000多亩,以南瓜、蒲子、叶菜等为主,近期这里同样洋溢着秋收的喜悦。

记者走进蒋关羊夫妇种植的辣椒地,一垄垄鲜亮的辣椒沉甸甸挂满枝头,在阳光照射下青翠欲滴,格外引人注目。夫妻二人分头行动,弯腰摘下一个又一个辣椒,放进身边的桶里,动作十分麻利,不到10分钟,辣椒桶差不多就满了。

正在分拣辣椒的蒋关羊让记者尝尝这些青辣椒。他说,摘辣椒就得趁“生落”,千万不要等过熟了再摘,那样客商就不要了。这段时间,他们基本上隔天就要来摘一次。

从辣椒地出来往北走,是王云来、夏金花夫妇的蔬菜地。记者见到夏金花时,她正忙着将采摘下来的青瓜、蒲子、葫芦分类装箱。“今天青瓜摘了大约250公斤,蒲子也有400多公斤,现在得抓紧装箱,下午行贩就要来收了。”夏金花说。

“记者同志,这葫芦就像人一样,高矮胖瘦长得不同,来给你看个品相周正的,你看这个形状的葫芦像不像‘钱袋’,吃了它财源滚滚……”夏金花的话语有些兴奋,为了有好收成,平时老两口在浇水、施肥、除草等各种管护上没少下功夫。

经过多年的种植,老两口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种植和管理方法,也练成了一双“火眼金睛”,能一眼挑选出好葫芦做种。质优不愁销,王云来、夏金花夫妇的葫芦常常刚上市就销售一空,10多亩葫芦每年为老两口带来不错的收益。

秋收期间,斗门村工作人员也奔赴田间地头助力秋收。村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将进一步优化为农服务,持续联合上级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加强田间技术指导。同时通过定期举办栽种技术培训班,全面提升村蔬菜基地种植技术,确保蔬菜增产增效。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滨海潮声)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陈嘉琦 通讯员 叶小芳 编辑:张衎男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