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左)和孔乐。
李华在为国际友人讲解。
在绍兴文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有两位来自非洲的“文化使者”——留学生李华和孔乐,前者来自摩洛哥,后者来自马里。今年7月1日,绍兴成立浙东运河博物馆外文讲解队,成立仪式现场,孔乐作为队员代表接过队旗,而擅长英语、阿拉伯语、法语、西班牙语和中文等多种语言的李华被推荐为队长。自此,他们的留学生活,与浙东运河紧密相连。
“我要把浙东运河的故事
讲给世界听!”
“Dear students and comrades,welcome to the Zhejiang Eastern Canal Museum.”(“欢迎各位来到浙东运河博物馆。”)7月1日,外文讲解队成立当天,李华开启了他的英文讲解首秀。他以外籍友人的独特视角,讲述2500多年来浙东运河工程体系及水运演变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浙东运河的历史地位、技术与文化遗产价值。
“在这里,古老的运河水静静流淌,诉说着千年的历史与故事。能够以外文讲解员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浙东运河文化传播中,我深感荣幸。我期望我的热情讲解,能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并喜爱这条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水道。”昨天,李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对河流有着特别的情愫。“我的家在摩洛哥,家门前有条河,名叫乌姆赖比阿河,那是我们国家最大的河流。小时候,妈妈告诉我,我们的国家处于非洲、欧洲和亚洲的交汇点,因此我家门前的那条河成了跨大陆贸易的关键中转站。许多开展贸易的船只都要在这条河上驶过,它流淌过的土地成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他说,3年前,他来到绍兴读书,他的宿舍门前也有条河,那是风则江。夕阳下的风则江,成了微信朋友圈的封面照。“老师告诉我,它是绍兴‘护城河’的西南段,又是浙东运河乙线的绍兴城南段。古时候,那些运河上穿梭如织的船只,也会从这条河上驶过。”
成为浙东运河博物馆外文讲解员后,李华了解了浙东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幸体验了当下浙东运河绍兴段沿岸真实的风景。在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李华不仅感受到了绍兴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还寻找到了他心中最美的运河记忆。
“无论时空如何变换,这里的人们始终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老街、古迹和原住民,都是浙东运河历史的见证者。”李华说,浙东运河流淌过的地方,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都美不胜收。今年9月底,他与孔乐随其他在绍的外国友人坐船沿着浙东运河欣赏柯桥区柯岩街道叶家堰村一带的风光,沿途的古桥、花圃、民居、碧波宛如一幅幅美卷,令他情不自禁地用手机拍下了无数美照。“特别美,眼睛根本看不过来!”李华说。
“它承载着无数古代商人和文化使者的梦想和汗水,见证了中国古代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辉煌,留下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李华说,浙东运河对他来说,已经不仅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水道,更是他第二故乡的母亲河,如同小时候听妈妈讲故事一般,“我也要把浙东运河的故事讲给世界听!”如今,李华已接待了近百名游客,包括一些国际友人、留学生和绍兴本地的老年人等。
“保护得如此完好,
我感到十分震惊”
成为讲解员后的孔乐,时常向同学们交流分享他对大运河的认识,以及如何挖掘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想法。攻读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他,对浙东运河绍兴段两岸的古老建筑着迷不已。他感叹道:“这才是我心中的中国古建筑。绍兴人民是如何把它们保护得如此完好的,这让我感到十分震惊和好奇。”
讲解队的成立,让孔乐和李华成了好朋友。他说,他们的讲解对象虽然年龄不同、国籍不同、身份不同、文化不同,但都对绍兴的文化充满热爱,“他们赞美绍兴人的热情、赞美浙东运河的美,被绍兴几代人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精神所震撼,也被政府和老百姓一起保护运河的行动所感动。”
孔乐告诉记者,接下来,他打算和李华一起开启绍兴“深度游”计划,多走进老街,和绍兴的老人聊聊天,丰富自己的讲解词,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绍兴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