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评兰亭奖的刘磊,凭借专著《思想史视域下的“兰亭论辨”及〈兰亭序〉文本真伪问题研究——以“汪中旧藏〈定武兰亭〉”为中心》入选第八届兰亭奖(理论研究方向)。这一奖项有198人投稿,最终金银铜奖5人,入选9人,可见其含金量。
刘磊是绍兴文理学院蔡元培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得知自己的专著入选,我当时非常开心,觉得自己8年来的思考与探索没有白费力气”。
刘磊说,在《兰亭序》诞生1600余年间,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或“家刻一本”,或“争相摹拓”,或“聚讼不已”,实可谓之壮观。不过,晚清以来,在李文田、郭沫若的“考证”和研究中,《兰亭序》从“文献”与“书法”两个方面均被“证伪”,引得有人不禁惊呼我国书法史“遭遇一次大爆炸”。时至今天,《兰亭序》到底为“真”或为“伪”尚无定论。
当下多数“兰亭”研究者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在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或否定《兰亭序》的真伪时,研究者应当如何面对《兰亭序》并开展相关的研究呢?刘磊的专著试图从思想史视角梳理和研究“汪中旧藏《定武兰亭》”及其相关问题。
刘磊的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金观涛对刘磊的专著的评价是:最精彩的部分是对晋代文字用法的考证。他通过对比唐本《世说新书》残卷与宋本《世说新语》之间的观念差别,确定了宋儒对《世说新语》注文进行删改的原则,用其证明《兰亭序》是一篇真实的晋代文献。
刘磊出生于河南郑州,先后攻读河南大学教育学学士、哲学硕士,2016年,有幸成为中国美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的博士生。
“在博士入学之初,我即选定以‘行书’为题开展中国思想史和书法史的交叉学科研究。因为当时立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发现在艺术史和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王羲之,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领域几乎默默无闻。于是我便形成了最初的问题意识:以王羲之为核心,努力打通艺术史与哲学史之间的研究‘壁垒’,以中国思想史的视角与方法来研究和发现历史上‘真实的’王羲之。”刘磊说,经过和导师商量,他的研究选题就这么确定下来。
可是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刘磊曾苦于无法找到合适的突破口,特别是在将《兰亭序》作为研究主要内容后,更是无从下手。因为《兰亭序》在“兰亭论辨”的讨论中几乎已被“证伪”;如果《兰亭序》是“伪作”的话,又何谈其与魏晋玄学的内在思想关联呢?记不清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在中国美术学院宿舍的昏暗灯光下“挑灯夜读”,史料积累越来越多,可是研究却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2017年4月,导师建议他从“李文田跋《汪中旧藏〈定武兰亭〉》这篇跋文入手,才真正打开研究的局面。这本专著是在他的同名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
2019年,刘磊博士毕业后被引进至绍兴文理学院工作。“为什么选择来绍兴?因为在我心里,对于王羲之和《兰亭序》的研究还没有结束。”刘磊笑言,自己与绍兴有缘,读硕士时研究大儒王阳明、读博士时研究书圣王羲之,现在工作单位与兰亭离得非常近。
5年来,刘磊坚持从事书法理论与兰亭学研究,成果丰硕,他获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兰亭序〉传世版本汇编、汇校与数据库存建设》、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汪中旧藏〈定武兰亭〉史料整理与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各类论文20余篇,在国内书法理论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兰亭在绍兴,但国内前沿的兰亭学研究专家不在绍兴,我将以此次入选为契机,立足绍兴,继续深化《兰亭序》研究,为擦亮绍兴兰亭‘金名片’而不懈努力。”刘磊给自己立下奋斗目标。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