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兰亭奖获奖名单公示之时,我正参加省书协组织的名家采风活动,一行10人都是书法高手,其中1人获奖2人作品入选,我们互相道贺。尽管我是第三次获奖、入选兰亭奖,但我的心里很淡然。”娄东昇说。
实力派选手娄东昇是兰亭奖的常客,三次获奖、入选兰亭奖。2015年,摘得第五届兰亭奖佳作奖二等奖;2018年,作品入选第六届兰亭奖;今年,作品再次入选第八届兰亭奖。
参加兰亭奖(书法创作方向),每位作者须提交三件作品。这次娄东昇提交了三件楷书作品,分别是南宋著名词人叶梦得的词《临江仙(其二)》:“梦里江南浑不记,祇君幽户难忘。夜来急雪绕东堂。竹窗松径里,何处问归航。瓮底新醅应已熟,一尊知与谁尝。会须雄笔卷苍茫。雪涛声隐户,琼玉照颓墙。”
晚清著名学者、书法家何绍基《行书剑学岸止八言联》中的“剑学千门书观六代,岸止磐石溪惟小船”。
何绍基书论《跋道因碑旧拓本》:“有唐一代,书家林立,然意兼篆分涵抱万有,则前惟渤海后惟鲁国,非虞、褚诸公所能颉颃也。……丁酉冬腊八日漫记,是日甚寒,字字欲冻。”
“选择写这些内容,一是为了致敬前人,二是想通过大字、小字、对联等不同形式体现自己的书法风格,突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娄东昇坦言,第一次兰亭奖获奖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的是一股冲劲,没想到能够获奖;第二次参评,对书法开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且动手实践;这届兰亭奖社会关注度高,他也压力比较大,他花了最多的精力投入创作,以为入选希望渺茫。
娄东昇以魏碑大字示人,笔势劲健奇崛,墨气浑厚丰润,气度浩然充沛,被誉为习碑上乘之作。他在北碑及赵之谦魏体楷书中挖掘新鲜元素,入古为新,有自然书写之致。
“兰亭奖的获奖和入选作品,一直是我学习的对象。”娄东昇说,2013年,从第四届兰亭奖起,颁奖地永久落户绍兴。家门口的兰亭奖作品展览,使他有机会近距离、仔细地观摩全国书法高手的精品力作,在一次次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和高手间的差距,慢慢地厘清了创作思路。
娄东昇出生于1972年,初习书法,全无师承,自己对着书帖练字。后来,机缘巧合遇见了绍兴篆刻界的两位名师,经他们指导,受益匪浅。之所以选择以魏碑大字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他笑言,一是出于偏爱,前些年他一直醉心于篆刻创作,在书法上自然对富有金石味的碑版更感兴趣。其次是受周围环境影响。绍兴是《兰亭序》的故乡,二王书风自然极盛,耳濡目染,但是绍兴不仅仅只有“二王”,还有徐渭、赵之谦、徐生翁等,在坊间接触过诸位老先生的碑、匾、墨迹,他自小更多地受到碑学的熏陶,而后一直沉潜于北魏《吊比干墓文》的临习,此碑古拙、宽绰,是魏碑中具有独特魅力的名品。
在娄东昇看来,习书需处理好三个关系:临池与创作、形式与内容、古与今。古往今来,多少学书之人,在临写过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虽然入帖,却很难出帖。临摹与创作两者之间必须是水到渠成。书法创作要求极高,必须要有深厚的基础积累,同时要有自我表现。如果个人审美理念、艺术思想不成熟,创作上就不可能体现出个人风格。
“魏碑体势在隶楷之间,既有篆隶古朴厚重的气息,又有楷书的体势和面目,在书体演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有利于感受篆隶用笔的同时,亦可加深对晋隋唐等典型楷书的理解。”娄东昇认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魏碑形制多样、风格迥异、各见千秋,有利于取法者自我发挥,展现个性,为我所用,化古出新。
“漫长的习书路上,我无一日不是孜孜以求,以求寸进,坚持不只是为了参展参赛,更多的是学习过程中的一次汇报,痴心不改,学习不辍,走自己的路,百折不回。”他坚定地说。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