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巷桥在今绍兴市上虞区小越街道西罗村的南端,这里有三十多户人家。陆巷桥村紧挨着西罗大江,一条支流从村中北上又东去,几乎是把村庄包围了起来。因为河道像一只东飞的凤凰,古人给它起了一个的名字:凤河。正是这样一个面积不大却环境适宜的陆巷桥,出过一位官声显赫、一生保持初心、低调做人的监察御史罗澄。
罗澄从小就生活在书香世家,受到了良好的家风熏陶。他才华横溢,有兼济大下的美好愿望,但在途中也经历过一些挫折。
罗澄由于祖父一案,受到牵连,到他少年时期,家境窘迫,已经变得步履维艰,罗澄不得不一边求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理想、博取功名,一边参加劳动养家糊口。
有一天,罗澄在劳动时,挑着一担粪肥去田间浇地,迎面遇上一顶轿子,轿子里坐着一位官府老爷。官府老爷经过的时候闻到了粪肥的味道,尽管此时罗澄已经藏身在草从之中,但还是没能掩盖住粪肥的气味,官府老爷对这股味道嗤之以鼻,以“对官府不敬”的罪名,打了罗澄二十大板。罗澄在被打板子之后,发誓一定要发奋读书,考取功名,做一个爱护百姓、报效国家的好官。
于是罗澄在陆巷桥的一座山下废墟之中,建造了一间草房,取名“福山书舍”,收集了大量的书,一个人置身于书籍之中,专心致志地在草房里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罗澄在一次乡试中中举,次年就中了进士,之后担任监察御史。
入仕之后,特别是在任监察御史之后,罗澄不负当年立下的志向,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将国家放在首位,时刻替百姓着想,为朝廷分忧。
罗澄在前往京城的途中,正巧遇见山东遭遇洪涝灾害。他以身作则,不怕艰难险阻,去往家家户户走访灾情,亲身了解洪涝灾害。山东不是他的管辖范围,他原本没有义务去管这件事,这会使他官场上陷入不堪的境地,但他没有顾忌官场的禁忌,毅然决然地将路上的所见所闻上奏给朝廷,请朝延对山东进行赈济。由于罗澄的及时禀奏,朝廷对山东地区发放救济金,山东的灾情得以缓解,救活了数万连续遭受洪涝灾害多年、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百姓。罗澄时时刻刻都记得当初自己为官的志向,严于律己。
罗澄身为陆巷桥人,做官多年,为人正直,为百姓所赞颂,村民把罗澄当作百姓官。罗澄的故事到如今还在不断地流传着,陆巷桥几乎每户人家都能讲出关于罗澄这个百姓官的二三事,这是陆巷桥的骄傲。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