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活潮神”陈贤

2024-10-15 08:48

来源: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遥想5年前的农历八月十八,嵊州举行了盛大的“第三届浦桥潮神节”,纪念南宋治水英雄陈贤。

陈贤(1168—1230),字希文,号恺山,俗称陈老太公。其祖父陈铨,字辅国,青州人,北宋大观三年(1109)举贤才,拜文林郎,授越州山阴县尹;后爱慕剡县清化乡浦桥庄(今嵊州市鹿山街道浦桥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优美自然环境,遂携家眷于此开枝散叶,为浦桥陈氏始祖。陈贤自幼聪慧好学,才思敏捷,胆识过人,承祖上保国为民之遗风,一辈子以治水疏潮、济国安澜为己任。

北宋绍熙年间,黄河缺口。随着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道告急谕书送至已任剡县县令的陈贤手上。来不及整理行装,忧心忡忡的陈贤亲率剡县子弟匆匆赶至黄河蔡州段。面对百丈溃堤和浊浪滔天的黄河水,陈贤肩扛木锸,披星戴月地组织引水疏流、筑堤固坝,并将无数芦苇植于黄河两岸。一排排石堤和一列列芦苇,以坚定的姿态向世人宣告黄河堤坝坚不可摧的气魄,又让一个英雄的名字在青史中熠熠生辉。

北宋庆元三年(1197),陈贤登进士第,授翰林,三年后任顺天府知府。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他被授官任吏部从事,总管钱塘海潮治理。面对“飓风拔木浪如山,振荡乾坤顷刻间”的钱塘潮水,陈贤丝毫没有犹豫,二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往返于钱塘江两岸,探潮勘险,巡查堤防,并命人以竹篓装石护岸、植芦栽竹固堤。同时在钱塘海口、望江亭、钱清堰等地设立观潮点,探明潮汛规律,总结治潮经验,在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编撰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海潮论著《潮颐》。长长坚固的大堤宛若绿色的长城,把汹涌的钱塘潮水治得服服帖帖,饱受潮汛灾害的钱塘江两岸也呈现岀沃野千里、物阜民丰的繁华景象。陈贤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治水业绩谱写了又一壮丽诗篇。

陈贤呕心沥血地专注治水,不但深受民众爱戴,被奉为“活潮神”,而且屡得朝廷褒奖。南宋端平元年(1234),已去世的陈贤以纸兵木马击退金兵受封“灵济候”,圣旨曰:“盖闻幽冥之分虽殊,而图报之理则一……幸赖钱塘潮神陈贤相助,阴兵默佑大显神通于蔡州,飓风黑雨敌人迷目,斩首万级余众归降。翊淳视之,旗甲皆纸布,兵马尽土木也。”宋淳佑十二年(1252),以逆风退恶浪被加封为“善济候”。明代,上虞大疫,相传陈贤驾舟施药,百姓感恩,立庙于梁湖。明正德年间,七乡水患,村民筑堤久久不成,陈贤化身为一位老人驾舟插芦为标,终于村民们筑堤成功,他又被加封为“总管”。到了清代,陈贤再次“激浪覆倭寇”,被敕封为“显灵候”“护国潮神”……显然,这俱是神话传说矣。但我坚信,一个曾经为百姓作出卓越贡献的官员,是永远深受人民追忆和怀念的,其产生的影响力也如奔腾不息的钱塘潮,势不可挡,威力无比。

是什么力量激励着我们这位先贤栉风沐雨数十载、捍患御灾护国民呢?

居庙堂之高,思江湖之远。陈贤生于官宦世家,从小就把《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读得滚瓜烂熟,融会贯通,并目睹了洪水给家乡带来的灾难。在青少年时期,他就立下“前继夏王大禹功施社稷,后承蜀守李冰德被民生”的宏愿,又在家乡治水实践和黄河边组织抗洪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陈贤身居高位,心系百姓,“持身端谨,清肃如冰,正身率物,诚意飏廷。”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封建时代,面对汹涌的钱塘潮水,毅然决然地一直辛劳于钱塘两岸,为治理水患穷尽了毕生精力。“栽竹植芦,截水治患,忧思民疾数十秋;砌石固沙,筑坝制闸,跋涉江潮三百里”,陈侯庙里一副对联形象生动地概括了陈贤治水之艰辛。“江潮来去自有时,扁舟搁浅心如飞。岸容霜竹青照眼,春信梅花着朴衣。天寒钱江道路阻,岁晏钱清风俗非。故园回首二千里,落日看尽行云归。”陈贤的一首《钱清待潮》诗,道尽了他治潮之心切和岁暮天寒、归途受阻时的思乡之情、家国之恋。

“咣——咣——”的锣鼓声再度响彻陈侯庙,我的思绪也被牵回到了盛大的“潮神节”。人们在司仪的引导下,拜过“潮神”塑像,由锣鼓、莲灯、旌旗、牌匾引领,抬着神像出巡。整个活动规范有序,庄严隆重,有声有色。

我想,为陈贤修庙立碑、顶礼膜拜,其实是通过缅怀先贤的功绩,用他大爱无疆的人格力量教化人心向善;用他至美至洁的文化气韵洗濯他人蒙垢的心灵;用他勤政为民、一秉大公的高崇精神唤醒我们的灵魂。这就是嵊州人民年年八月十八举办“埔桥潮神节”,又五年一大庆,并将之申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吧!

俯仰之间,到了2024年又一届隆重的“浦桥潮神节”如约而至。我又走上了探寻先贤背影的路。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陈丁宽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