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树,宛如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地伫立,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历史的变迁。读树如读书,每一棵古树都是一部生动的诗集,一部厚重的史书,一本富含哲理的典籍。
世界名家笔下,树常常被赋予深刻的寓意,成为一部部“书”。赫尔曼·黑塞在《树木》中写道:“树木是圣物。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能获悉真理。它们不宣讲学说,它们不注意细枝末节,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黑塞将树视为真理的传递者,从树的身上,我们仿佛能感悟到生命最本真的意义。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以塔希提岛上的热带树木为背景,衬托出主人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世俗生活的摒弃。那些繁茂的树木,如同故事的无声见证者,诉说着人性的复杂与对梦想的坚守。
古人对树的描写,更是充满了诗意与智慧。“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以松柏喻君子之德,在严寒的考验下,松柏依然挺拔苍翠,正如君子在困境中坚守气节。陶渊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绘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树在这里成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寄托。“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被深秋的枫叶所吸引,那如火的红叶,不仅是大自然的美丽馈赠,更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古人从树中读出了品德、读出了生活、读出了情感,树成了他们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的重要载体。
许多著名散文家也在书中深刻地描写了树木与书的关系。贾平凹在《我的小桃树》中,将小桃树视为自己生命的象征,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与成长,正如作者在人生道路上遭遇坎坷与奋斗。树与书在贾平凹的笔下融为一体,成为了他人生历程的生动写照。张晓风在《行道树》中,以行道树的视角,展现了一种奉献与坚守的精神。“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行道树如同城市中的守望者,默默地为人们付出,它们的存在让我们懂得了责任与担当。
读树似读哲。每一株古树都是一本活生生的哲学书。古树历经岁月的沧桑,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它们用自己的存在诠释着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在古老的寺庙旁,千年的银杏树傲然挺立,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人间的悲欢离合,却依然静静地守护着一方土地。在深山之中,古老的松树盘曲嶙峋,它们在悬崖峭壁上顽强生长,不惧风雨的洗礼,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从这些古树上,我们可以读到生命的顽强、读到对困境的抗争、读到对未来的希望。
读树,就是读历史。一棵树的年轮,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它见证了人类的诞生、成长与发展。古老的城堡边,参天的橡树见证了骑士的荣耀与战争的残酷;古老的村落里,百年的槐树见证了村民的辛勤劳作与生活的变迁。树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一部部无声的历史书。当我们抚摸着古树粗糙的树皮,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在跳动,能听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被诉说。
读树,就是读文化。不同地区的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被称为“四君子”之一,梅花的高洁成了文人墨客们追求的品质之一。在西方文化中,橡树常常被视为力量与勇气的象征,橄榄树则代表着和平与希望……
读树,就是读人生。树的一生,与人的一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树在春天发芽,夏天繁茂,秋天凋零,冬天蛰伏,如同人生的四季。我们在年轻时充满活力,积极进取;中年时成熟稳重,肩负重任;老年时淡泊宁静,回顾人生。树在风雨中顽强生长,在困境中不屈不挠,也给我们带来了人生的启示。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不妨想想那些在悬崖峭壁上生长的树,它们用自己的坚韧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不妨放慢步伐,静下心去读一读那些默默无语的古树。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为例,现存古树名木92569余株,其中一级古树(树龄在500年以上)4005株。这些古树名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者,承载着城市记忆和百姓情感。特别是一些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树,它们的存在比很多城市建筑的历史都悠久。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最深刻的道理;它们没有喧嚣的声音,却用自己的存在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
读树如读书。让我们在树的世界里,感悟生命的真谛,领略历史的厚重,品味文化的魅力,思考人生的意义。让我们与树为友,在岁月的长河中,妥善保护它们,这是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也是给全社会增添一笔“个性化”的宝贵财富。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坚白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