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滨海新区孙端街道、越城区陶堰街道和上虞区道墟街道的交界地带,有着一处广阔的湖泊——贺家池。
贺家池,因唐代诗人贺知章的放生池而得名。“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在鲁迅的小说《社戏》中,描绘了幼时坐船经贺家池去看戏时的水乡风情。
贺家池曾是绍兴平原第二大天然湖泊,在抗旱泄洪、航运交通、灌溉饮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曾是周边百姓捕鱼捞虾的生态福地。然而,20世纪80年代,因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这片碧波荡漾的湖水,逐渐失去往日光彩。
近年来,绍兴全面开展了贺家池水环境专项整治行动,重塑其水光潋滟的生态风貌。如今的贺家池,正徐徐展开一幅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绚丽画卷,重现昔日的景致与活力。
铁腕治理
初秋时节,滨海新区孙端街道的皇甫庄村,如一片翠绿的荷叶,悠然漂浮于贺家池上。贺家池宛如镶嵌在古越大地的一面明镜,蜿蜒流淌,滋养着流经村庄。湖面波光粼粼,一望无际;时有白鹭群飞,掠过水面;鱼跃浅底,游闹嬉戏;岸畔花草,随风轻舞,共同绘就了一幅恬静美好的秋日画卷。
从皇甫庄看贺家池。
“贺家池的好风景,来之不易!”皇甫庄村党总支书记钱建林感慨说,贺家池之变,展现的是我市从人进湖退到湖进人退的变革。
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附近居民常在贺家池泛舟垂钓,但之后贺家池陆续出现抽水建地、沿岸开办企业、围栏养鱼等现象,昔日美好景象不断消失。
痛定思痛。2014年起,我市全面开展贺家池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出尽快恢复水面、连通水系、还湖于民的要求。近年来,我市共投入资金2亿元整治贺家池,目前水域面积已基本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治理工作全面完成。
终于,这块绿色心脏,重新在绍兴东部跳动,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态活力。
恢复不易,长效保护更显重要。
近年来,我市加大对贺家池的保护力度,水利部门在贺家池安装了监管整个水域的高位视频监控,通过数据抓取,确保精准、高效掌握环境污染的方位及源头。2020年,在贺家池生态公园内,我市还成立了首个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警示教育基地,以生态环境保护案例为教材,进一步增强市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贺家池所涉及的3个街道,也积极通过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利用数字化治水、动员全民参与等措施,守一湖好水,护万顷碧波。
道墟街道联合辖区新屯南村从10多年前开始,就围绕“河畅、水清、堤固”目标,统筹财政资金3019万元,完成贺家池圩堤改造、环贺家池河道清淤疏浚、围堰等7个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拉开治理水域生态“大幕”。“去年,我们村重点打造无人机水域巡检、水质站实时监测、水下摄像头直观反馈的‘三位一体’智能治水辅助体系,为河道巡查插上智慧翅膀,实现巡河效率质的‘飞跃’,巡河时间由原来的90分钟缩短至10分钟。”新屯南村党委副书记陈宇宏表示,如今贺家池的水质持续稳定向好。
同享一片碧波的孙端街道和陶堰街道对贺家池治理同样重视,不断推进贺家池水域的环境综合治理。“鉴于去年蓝藻防控效果较好,今年街道继续委托第三方生态治理公司对贺家池进行蓝藻防控工作。”孙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还开展了剿灭福寿螺卵的专项行动,有效保护了河湖水质。
贺家池荷叶田田。
人水和谐
存续千年的贺家池重回岁月静好的光景,正以其广袤温润的特性重新滋养这一方人民。
“走,去贺家池畔的水上戏台打鼓!”10月12日晚上,皇甫庄村民王国芬穿上红色的队服,热情地在村里的微信群里喊小姐妹们去打腰鼓。不到一会,伴随着音乐响起,面积达600多平方米的水上戏台就开始热闹起来。
皇甫庄的包公殿前,旧时临水搭有戏台,鲁迅小时候经常在此看社戏。“因原戏台场地狭窄,加之贺家池早已恢复往日风采,2021年贺家池皇甫庄村段南江还被评选为市级最美河湖,因此在此重建了水上戏台。”皇甫庄村村干部钱成富指着热闹非凡的水乡戏台说,村里在水上戏台边还建起了城墙式的水上通道、文化长廊,村民在此唱歌跳舞时,可以更方便地欣赏贺家池的秀美风景。
孙端,是拥有贺家池水域面积最多的街道。蝶变后的贺家池给当地村民带来的生态红利,远不于此。
2021年9月,孙端街道在贺家池建起了2公里长的生态绿道,成了附近村民休闲的好地方。皇甫庄村村民钱金友是生态绿道的常客,晚饭后,他常和家人们来这里散步。在他看来,贺家池风景不比鉴湖差。
在道墟街道和陶堰街道,山水画卷转化为幸福生活的故事,也正在上演。
“我们村从古至今就离不开一个‘水’字。可以说是因水而生,依水而兴,向水而美。”陈宇宏说。以前,贺家池一些河道上商贾、舟楫往来不绝,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货物,许多村民从这里扬帆起航,到宁波、杭州、上海等外埠大都市经商闯荡。
这些年,新屯南村打造了亲水游步道,增设“微改造、精提升”重要节点7个,水文化广场、滨水展示馆、治水展馆等未来乡村项目一个接一个落地,同时,积极推进核心区域景观提升工程、水乡灯光秀特色项目建设。
如今,乘船穿梭于新屯南村至贺家池的河道,仿若游走在一轴流动的画卷里,亭台、楼阁、水榭等江南水乡的独特元素都在这里优雅呈现,互相融合,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现代化生态图景正徐徐展开。
位于陶堰街道的邵家溇村,紧邻贺家池东南湖畔。“早些年,村中长辈在夏至前后都会去贺家池划龙舟,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邵家溇村党总支副书记邵国夫告诉记者,为传承该文化习俗,邵家溇村依托北临贺家池、南接杭甬运河的水域优势,打造龙舟巡游路线,经常性开展龙舟巡游特色活动,在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日常文娱生活。
人水和谐的幸福生活,在贺家池变得更加具体。
水乡新韵
今年暑假,一场以“重走社戏路,领略水乡情”的直播活动在贺家池举行。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浙江滨海支队的成员们乘着一叶扁舟,往贺家池湖中央划去,通过网络直播,让广大网友一同感受鲁迅笔下的水乡风情。
一泓清水,正在激活孙端文旅发展“一池春水”。近年来,孙端街道通过“沉浸式”还原鲁迅眼里的“乐土”,成功打响“鲁迅外婆家”金名片,开拓出一条以文带旅、以旅兴农、以农成文的乡村振兴共富道路。孙端街道有关人士表示,鲁迅小说《社戏》,和贺家池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贺家池作为孙端的宝贵水资源,这些年不断挖掘贺家池历史文化,写好“水”文章,让贺家池成为孙端走向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助推器。
因水而兴、因水致富,贺家池岸边,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故事,还在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眼下,在道墟街道,古韵水乡综合提升工程——新屯南村、贺家池景观提升工程设计项目已进入招标阶段。“街道将推动贺家池和新屯南村的连片旅游开发,进一步打造‘江南威尼斯’文旅综合体。依托贺家池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新屯南村良好基础设施,设计多个特色场景作为旅游配套功能补充。”道墟街道有关人士表示,后期工程建设完成后还将委托专业的运营团队围绕道墟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引入更多旅游业态,融合文化剧演、美食购物、休闲娱乐、农产品展销等业态,打造具有“江南威尼斯”风格的沉浸式旅游体验场景。
抱团发展,生态致富路走得更远。
去年,孙端街道、陶堰街道和道墟街道还共同签订“泛贺家池”党建联建协议,致力于在三地融合主阵地,开展政治理论联学、优势资源联享、党建活动联办等,着力构建互帮互助、共建共享的工作新格局。
以“泛贺家池”党建联建为平台,三地共唱“一台戏”。首批联建项目围绕8个方面展开,分别是“共富工坊”产销合作联盟上线、区域企业家联谊会成立、定向就业招聘会举办等。陶堰街道有关人士表示,三地作为乡村振兴的主阵地,有着共同的努力方向和党建基础,如今三地共同探索党建联建工作,利于实现三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更好地焕发区域一体化党建为群众服务的生命力,为乡村振兴赋能。
前不久,《绍兴市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范围调整方案》经专题论证后,征求意见公告发布。根据方案,湿地公园范围东西侧压缩,向北拓展,同时将13公里外的贺家池纳入范围。这意味着,贺家池即将从湖泊成为湿地,有望在未来,实现城市在绿中生长,市民在绿中呼吸。
数说发展:以绿为笔绘新篇
贺家池变迁是绍兴发展模式转变的生动写照。
改革开放初期,各地在追求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相伴而生,和其他地方一样,水乡绍兴也遭遇发展的阵痛。
当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绍兴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全力打好碧水、蓝天、净土攻坚战,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不断创造绍兴新时代的“金山银山”。
以河湖长制为“牛鼻子”,绍兴抓治水、促转型,加快推动“美丽河湖”连点成片并向“幸福河湖”建设高效转变,持续擦亮“稽山鉴水”生态底色。2012年,绍兴在全省率先探索试行“河长制”管理;2013年,绍兴积极响应全省“五水共治”重大战略,作出“重构绍兴产业 重建绍兴水城”决策部署;2017年,绍兴市率先在全省推行“湖长制”管理工作;2020年,绍兴市完成全省唯一“河湖长制”标准化管理试点……这股自上而下的合力,为我市治水征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确保我市治水工作始终同频共振、高位落实、系统推进。
此外,我市还借助数字化改革东风,逐步推动“五水共治”向“五水共智”转型升级,“智水”成果多点开花,如嵊州市智慧管网运行监测系统和找寻查挖在线平台被列入“五水智治”数字化省级试点。
2015年至今,绍兴已连续8年夺得浙江省治水最高奖“大禹鼎”;2023年,全市11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25个省“五水共治”考核断面、128个县控及以上考核断面的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均达100%;目前,全市4300余名河湖长在越州大地上,坚守护水职责,传承大禹精神,推动绍兴从“五水共治”迈向“绿色共富”新篇章。
蓝天净土,打造宜居生态。绍兴不断强化土壤污染源头治理,实施农用地分类精细化管理,推进建设用地风险管控与修复项目,全面打好净土保卫战。持续保持治气高压态势,完善大气环境综合治理体系,聚焦挥发性有机物(VOCs)管控、污染防治攻坚等,深化固定源、移动源、面源治理,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13年的65.2%跃升至2023年的94.5%。
无废城市,引领绿色变革。2019年,绍兴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率先开启建设路径探索;2020年起,绍兴在全省率先试点“无废细胞”创建,类型涵盖学校、工厂、医院等社会生活单元;紧接着,又创新构建以景区、乡村、园区等十二大类元素为主体的“无废细胞”建设体系,率先开展团体标准制定。目前,绍兴已成功创建“无废细胞”2200余个,由点及面,由“盆景”汇“风景”,支撑起“无废城市”创建框架,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好的生态环境是一张城市的名片。绍兴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吸引众多优质绿色项目落地生根,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而绍兴,这座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古城,徐徐铺展独属于稽山鉴水的美丽画卷,为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筑牢绿色根基。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诸丹萍 骆烨 见习记者 张柯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