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府志》记载:“越王勾践铸剑于此,有水塘供工匠洗擦,称为炼塘。”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有一村叫炼塘村,相传,此地就是越王勾践铸兵备械之地,这里有越国为复仇做准备时留下的痕迹。
进入村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呈“十字”交叉的河流,“十字”的河流将村庄分为四块,分别居住着蒋、袁、严、郑四姓人家。纵横的河流在这矩形的平桥桥洞下交汇。村里老辈人回忆,在“十字”交叉口附近,有个面积约二十亩的水塘,这个水塘便是《绍兴府志》中提到的炼塘的遗址。
据传,这个地方原是一个俗称“老鸭沙滩头”的洼塘,举目是一片荒野,它的出名源于越王勾践的兴国壮举。当年吴王夫差率兵打败越国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被押到吴国做奴隶,他假意归顺,成天沉迷酒色、不理政事、玩物丧志以博取吴王信任,忍辱负重三年后,吴王消除戒心将他释放回国。
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雪耻。他—面继续迷惑吴王,送其珍宝美女示好;另一方面注重生产,大力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招兵买马铸造兵器,提高军事能力。但是,这些行动尤其是军事上的准备必须暗中进行。于是,勾践探寻各地,最终找到了一个叫“老鸭沙滩头”的地方,它北依山丘、南傍河流,是一个既安全又便捷的兵器铸造地。
北面的山林是木炭供应地,当时向山民购买木炭需要称重,后人便将它称作“称山”;西面一块百余亩的高地是铸剑的工场,工场筑有许多墩子;称山与工场之间隔着一条河流,为便于人员往来和木炭运输,河流上造了一座桥,后称作“炼剑桥”。炼剑需要用水淬火、洗擦,工匠们也需要日常生活用水等,于是越王手下的工匠们就在工场边挖了一个大水塘,即“炼塘”。
几年后,越国在勾践的带领下不断强大。恰逢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率领精兵北上黄池会盟,仅留太子与老弱留守吴国,勾践认为时机已成熟,于是派遣各路精兵趁机伐吴。在出战吴国之际,勾践派了四名监护卫士留守炼塘,这四名卫士分别姓蒋、袁、严、郑。后来,四名监护卫士就在炼塘安家,今天的炼塘人就是这四名卫士的后裔。
越王勾践在炼塘铸造了无数上等兵器。“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兵器功不可没,炼塘功不可没,历史的刀光剑影造就了炼塘。两千多年转瞬即逝,历代王朝更替,而炼塘的古老历史及卧薪尝胆的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