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这是汉代乐府诗《陌上桑》描绘的种桑养蚕场景。5年前,嵊州一家民营企业彻底改写了全世界延用5000年的养蚕模式。
常台高速嵊州枢纽旁,一个占地303亩的超级工厂引人注目,这就是颠覆了季节、摆脱了桑叶、告别了人工养蚕模式的巴贝集团旗下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车间自动化流水线上,雪白的蚕茧正源源不断地“走”下生产线。
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化厂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敢闯敢拼,向新攀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绍兴民营企业家秉承“四千精神”,创新求变,攻坚克难,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
从领带生产到工厂化养蚕,把握机遇转型发展,巴贝集团走过的路,正是千千万万绍兴民营企业发展史的缩影。
勇立潮头敢为先
在嵊州市富豪路,车来车往,人流密集。162号的大门口,蓝色的饰面玻璃透着岁月的痕迹,“浙江巴贝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几个字仍清晰可见。“鼎鼎有名的巴贝集团就是从这里起家的。”附近一位居民说。
1993年,金耀创办了浙江巴贝领带有限公司。1995年后的短短两年间,金耀让这家公司的固定资产扩大了近4倍,年产量增加了10倍。此后的十多年,嵊州领带产业进入了集群化发展阶段,涌现了1000多家领带生产企业,从业人员5万多人,年销领带3亿多条,占全国产量的五分之四、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伴随着全球领带生产加工基地从意大利等地向嵊州转移,巴贝也完成了打造自己“领带王国”的梦想。
嵊州经济开发区一景路788号,是巴贝集团总部所在。走进一楼展厅,迎面而立的照片墙上,一行红字尤为醒目——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希望巴贝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领带生产企业。”
“创新发展是总书记给我们指引的路子。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在技术上创新,在产能上突破。”金耀说,2007年,企业总部从老城区搬到嵊州经济开发区后,厂区面积扩大到200多亩,领带年产能从1000万条提升到3000万条,一举成为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的高档领带生产企业,2008年完成销售额11亿元。
然而,在国际纺织市场,中国企业缺乏参与调控从原材料到成品的价格的主动权,尤其是那几年的蚕丝价格,受产量下降等多种因素影响,从一吨十万元飙涨到一吨四五十万元。
巴贝也被这根丝扼住了咽喉。
“原料价格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波动,但我们没有定价权,哪怕原料价格上升了,我们出口到美国等地的领带价格也涨不动。”金耀回忆道,只有解决蚕丝供应问题,才能摆脱一美分、一美分抠利润的日子。
“2012年,我偶然得到一个消息,省农科院正在进行人工饲料养蚕的实验。”一听说这事,金耀精神振奋,马上查阅资料,拜访专家,招引团队,全面启动了人工饲料养蚕项目,勇敢地迈出了工厂化养蚕第一步。就这样,巴贝踏上了“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7年攻坚之路。
抢抓风口促转型
位于巴贝集团二楼的博物馆里,近30年的发展史一一定格在墙上,其中有一张大照片尤为醒目,图片说明写道:“2019年1月20日,杭州,金耀代表巴贝集团骄傲地向全世界宣告:正式攻克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这个世界性难题。”
短短几十个字的背后,是2000多个日夜的坚持。
面对一个全新领域,研究团队“摸着石头过河”。“生产设备、器具都需要我们自行设计和研制。”金耀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图纸,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他们根据具体生产要求,通宵达旦设计的设备图。整整7年,金耀几乎每天都会召集研究团队开会,讨论蚕宝宝的变化,研究分析数据。
唯奋楫者先,唯创新者强。对金耀和巴贝集团来说,民营企业若要开辟新赛道,必须增加研发投入,向新而行。
巴贝做到了!
为了更好地推进工厂化养蚕项目,2015年12月,巴贝集团专门成立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并大量引进人才,加大研发力度。
一个数据彰显决心——7年中,在一期项目投资的5.6亿元中,研发投入1.5亿元,占比达26.78%。同时,巴贝还与省农科院、浙江大学开展技术合作,自主研发了育种、防病、饲养等系统和设备,成功申报国家专利数十项。
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项目,彻底颠覆了传统养蚕模式。用人工饲料代替桑叶,实现了一年四季连续生产,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证了蚕茧质量的稳定性。
这一次,巴贝握住了全球蚕茧的价格主动权,还掌握了数字化养蚕的科技密码。“我们现在200个工人一年的蚕茧产量,相当于10万户蚕农一年的蚕茧产量,而且在蚕丝强度、清洁度上明显好于传统饲养模式,质量达到国家标准5A级以上,为下游高档蚕丝产业提供了原料保障。”金耀说。
千“孵”万唤始出来。历时7年攻克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成功开辟企业转型发展新赛道,也推动了我国丝绸产业重大革命。
为帮助企业扩大产能,嵊州市发改局等部门上门服务,多次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企业考察,根据企业不断更新的设备和技术进行指导,为企业争取扩产所需的能耗指标。
如今,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功能性蛋白质纤维(蚕茧)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产能已突破4万吨大关,相当于40万蚕农一年的总产量。
奋楫扬帆向未来
采访中,金耀的手机时常响起,通话中,“项目”“博士”“专家”等词频繁出现,显见其对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引进方面的执着。
最近几年,巴贝集团研发投入的比例持续保持在10%以上。根据企业长远规划,巴贝集团将以工厂化养蚕二期项目为核心,打造一个百亿元级的传统产业集群“中国丝高地”,以此引领中国传统蚕丝产业的“转型升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巴贝携手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围绕科技攻关、技术合作与示范应用展开深入合作,以保障工厂化养蚕的蚕种供应。同时,双方还将这一先进模式“嫁接”给广大蚕农,探索出“小蚕工厂孵化、大蚕助农增收”的共富模式,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此外,巴贝集团还着眼于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涵盖专用蚕品种选育、蚕沙无害化处理与高值化利用、低成本桑叶粉来源与饲料配方研发、蚕蛹高值化利用以及蚕丝蛋白纺织面料涂层及高值化利用等多个细分领域,以提升蚕丝产业的整体水平,为其开辟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
在新领域合作上,巴贝集团的科研团队也在不断取得进展。作为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金耀之子金丰带领团队常年奔走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建立合作关系,研究方向涉及蚕学、制丝、分子生物、机械、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蜘蛛丝之父”和另一家代表着国际顶尖水平的美国丝蛋白研究机构,在与巴贝集团多轮沟通后,已启动与巴贝的实质性合作。
在二期工厂化养蚕项目3公里外的地方,巴贝集团又拿了一块地,准备上三期项目。这个计划总投资50亿元的三期项目,将建设年产3万吨功能性蛋白质纤维生产线、丝蛋白深加工产线以及配套的研发中心。
记者了解到,在蚕丝材料未来应用上,巴贝集团将联合各方专家,借助蚕丝蛋白易提纯、可降解、天然无毒、无免疫原性等特点,生产医用蚕丝缝合线,应用于各种外科手术。可以说,三期项目即将开启巴贝集团在材料纤维方面的“新赛道”,为蚕丝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时间匆匆,告别金耀时,他又接到电话,有新的考察团要来。从办公室前往车间的路上,金耀看向不远处,“在这块不大的土地上,我们正在打造一条全新的‘丝路’,涵盖传统纺织和新材料多领域的全产业链。”
化茧成蝶创出新路。一根蚕丝织出的百亿产业,正迎面而来。
数说发展:创新引领,民营经济行稳致远
绍兴的发展起步于“民”,兴盛靠“民”,潜力在“民”。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绍兴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模式转型、核心技术创新,以“竞跑”之姿乘势而上,成为长三角民营经济发展“新沃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进一步明确了民营经济的重要性,从多个维度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细致、具体的制度保障。
巴贝集团的转型发展之路正是千千万万绍兴民营企业发展史的缩影。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绍兴民营经济稳步向新、稳健向优。从块状经济的初步形成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坚定探索,再到“数实融合”的深入实践,绍兴民企以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成就,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绍兴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为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是最好的见证。2024年上半年,绍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5123家,占规上工业企业94.8%,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953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8.3%,成为推动绍兴工业发展的绝对主力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20年来,绍兴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电子、互联网、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实现大幅增长,彰显了绍兴民营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强劲实力。
而研发投入的不断增长,让绍兴民营企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和后劲。2024年上半年,绍兴规上民营工业企业中,有研发费用支出的企业数量达到4400余家,同比增长13.9%;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数量均居全省前列。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不仅为绍兴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一路向新攀高的征程中,绍兴民营企业亮点频现。
先进制造业引领转型升级。最近十年,绍兴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7%,增速远超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特别是2023年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64.5%,较2013年提高36.1%,其中通用设备制造、医药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占高新技术制造业比重达48.8%,充分展示了绍兴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
传统产业不断“上新”赋能。通过抢抓低碳产业发展机遇、推进设备工艺升级和数字化变革等措施,绍兴纺织等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全市80%左右纺织企业配备了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动能强劲。其中,以芯联、长电、豪威等链主型企业为引领的集成电路产业,已集聚上下游企业120多家,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在推动民营经济长高长壮的过程中,绍兴政府部门始终将民营企业视为“自家人”和“座上宾”,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同时,国家“31条”、省“32条”以及绍兴本地量身定制的“民营经济33条”等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和不断创新发展的底气。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今,绍兴正锚定“续写创新史”的宏伟目标,勇立潮头敢为先,全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绍兴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不竭动力。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周梦琪 赵婧赟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