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早上好,您今天感觉怎么样?”昨天早上,越城区人民医院住院部护士长陶月琴刚走近内科病房33床的阮大爷床边,阮大爷微微一笑,抱怨起输液的问题。倾听、安抚、调整姿势……10多分钟以后,在护士长的耐心护理和关心下,老人的情绪总算平静下来。
“我们或许无法彻底消除疾病带来的身体之痛,但我们能做的,是成为患者们最真挚的倾听者,是他们痛苦中的一丝慰藉。”陶月琴说,眼下,医疗领域正在兴起一种独特而温暖的护理方式叫——叙事护理。将细小的关心注入到日常工作,让像阮大爷这样的患者及家属感受到了她们的用心,从而产生信任和依从,治疗效果也就有了保障。
高龄大爷的N次“历险”
今年90岁高龄的阮大爷,其实是一位食管癌晚期患者。经过前期的手术、放疗等治疗手段,病情不见好转,老人属于被上级医院“劝回”的病人。是放弃,还是继续治疗?家属经过一番纠结和商讨,最终在今年4月份把老爷子送到了越城区人民医院进行姑息性治疗。
病床上,瘦骨嶙峋的阮大爷,在光线作用下皮肤更加黝黑、沧桑。那双曾经充满生机的眼眸,深陷在无尽的空洞与绝望之中。床头柜上剩下的蛋糕,静静诉说着他内心的抗拒。
“我们再三嘱咐他不能吃东西,还偷偷吃,脾气犟得很……”护工阿姨摇头叹息,也因为老是不让老爷子吃这个、动这个,最终她被老爷子“辞退”。
因为不能正常进食,老人只能通过鼻肠管摄入营养。这种喂养方式,每隔4个小时要进行一次脉冲式冲管。但由于鼻肠管管腔比较细,持续滴注黏稠度高的营养液,有些颗粒状药物未能完全碾碎,老爷子的鼻肠管时常出现冲管不畅甚至堵塞。
这时,护士们不管谁当班,都会不厌其烦地安慰他:“阿公,你先别急,我们有办法!”
而鼻肠管的难题解决了,新的“险情”又来了。原来,老爷子的静脉条件特别差,留置针不是被老爷子不小心扯掉,就是液体渗出;PICC置管后,阮大爷满口答应配合,但睡梦中还是不小心把管子拔了……“每一个操作,每一个治疗,在他身上都是在历险。”责任护士杨芳萍说。
叙事护理传递温度
“可以说,治疗路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以前从没碰到过的问题,现在都碰到了。”陶月琴说,这个过程中,运用叙事护理这种刚刚兴起的护理方式,等于给了患者一颗“定心丸”。
叙事护理,实际上是护理人员借由聆听患者的故事,领会他们的经历、感受以及需求,给予更为人性化、个体化的护理服务,从而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与接纳,从而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疾病与治疗。
陶月琴说,因为心理压力大,老人胆子小。一听到“手术”两字就害怕不已,会抛出一系列问题问护士:“啊!怎么还要手术啊,我这么大年纪承受得了吗?”一听说要PICC置管,老人又担心起来:“我的血管也不太好,你们一定要找个技术好的护士来给我扎针啊!”“我年纪毕竟大了,留这么一根导管在身体里,不会有什么后遗症吧?”体悟到他的情绪状态,护士们细心地和他解释,一次次和他讲解各种专业知识点,不断鼓励和抚慰他,从而一次次削减了他内心的无助感。
夜班护士章博烂说,前几个月还能坐的时候,好几次晚上当班的时候,她们发现老人总是坐在床边不停地唠叨一些事,很容易看出他内心的彷徨、焦虑和孤独。此时,也不管有多累多忙,她们也会抽出时间,用心去倾听,听老人讲述,时不时回应、引导,从而让他直面病痛时不再感觉孤单。
病房里的护理,满溢着温暖与力量。老人的精神状态好多了,他紧锁的眉头也逐渐舒展开来。陶月琴清楚记得,当时老人送来时几乎是“奄奄一息”,家属们甚至担忧撑不了一个月。在老人住院的这半年多时间里,她看到了疾病的无情,也体会到了温暖的力量。目前阮大爷还在治疗中。虽然他接下来还有很多难关要过,但作为医护人员,她始终相信:只要心怀希望,就有奇迹。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