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余家经营户,贸易覆盖206个国家和地区,全球近1/4的纺织产品在这里交易,连续33年居全国纺织专业批发市场第一位……这就是中国轻纺城。
柯桥历来是商业重镇,全国知名的丝绸之乡。新中国成立后,柯桥区(时为绍兴县)丝绸业重焕生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轻纺产业迅猛发展,从摇着船橹的“水上布市”,到大胆开辟“马路市场”,再到万商云集的中国轻纺城,缔造出“丝路柯桥·布满全球”的国际纺都神话。
如今,“柯桥纺织”已成为全国首个价值超千亿的纺织区域品牌。今年1至8月,中国轻纺城总成交额2605.51亿元,同比增长8.49%。
近日,记者来到中国轻纺城,探寻这一方市场繁荣壮大背后的故事。
从“水上布市”到“布满全球”
中国轻纺城怡号纺织品门市部,72岁的吴张友开始了一周一次的“视察”。
“我在家闲不住,就想来看看,能不能给女儿们帮点忙。”吴张友笑着说。虽已退休,但作为35年前入驻中国轻纺城老市场的首批经营户之一,吴张友对市场的感情格外深厚。
上世纪80年代,柯桥纺织业开始兴起,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慕名而来。当时摇着乌篷船的吴张友瞅准时机,当起了信息中介员,带着客商到各个乡镇企业去买布。“每介绍成功一笔生意,都能挣到数字可观的介绍费。”吴张友回忆。
当时,像吴张友这样的“小船户头”还有不少。慢慢地,一批头脑活络的人开始在附近河边的街上摆摊卖布,形成“水上布市”。随后,布市逐渐延伸到104国道两旁,形成了“马路市场”。吴张友也乘势“洗脚上岸”,租了一间店面卖布。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自发形成的“布街”开始向轻纺产品专业市场转型。1985年,首个轻纺产品市场成立。1992年,“绍兴轻纺市场”更名为“中国轻纺城”,成为全国首个冠以“中国”之名的轻纺专业市场。此后,轻纺城先后建成西市场、钱清轻纺原料市场、精品广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初步形成专业市场群。
在老市场的生意越做越大,吴张友成为名副其实的布老板,随着两个女儿陆续接手,不久后就在轻纺城拥有了3家门市部。
除了本地人,还有大批外地人来到轻纺城创业。1997年,30出头的赵国年揣着在安徽赚到的第一桶金,带着妻儿来到柯桥,在轻纺城做纺织品批发生意,后来创办了绍兴南南纺织品有限公司,销售网络覆盖亚洲、非洲多个国家。
随着轻纺城规模越做越大,外国客商的面孔也多了起来。“80后”黎巴嫩青年李天明2006年来到柯桥,一开始在中国轻纺城为外商“跑单”、找面料。背靠轻纺城,沉淀多年的他2014年在柯桥创办贸易公司,之后又有了自己的纺织厂,专注做面料国际贸易。
最多时,柯桥有近5500名境外采购商、1100多家境外企业代表处常驻,平均每天有10万客商在此采购。正是因为他们,中国轻纺城与世界同频共振。
中国轻纺城建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30余年来,中国轻纺城市场投入数十亿元对硬件设施、市场配套等进行改造升级。至2023年底,市场群总占地面积180万平方米,经营户3万余户,其中贸易公司1.6万余家,经营种类涵盖化纤、针织、毛纺、棉等大类5万余种面料,产品远销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亚洲最大的布匹专业市场、世界最大的纺织贸易集聚地,实现“布满全球”。
从“市场群”到“产业链”
位于中国轻纺城北市场的南南纺织门市部内,业务员们忙着用微信跟客户沟通,邮寄小样,确认价格。这头刚接单,那头距离市场30多公里的蓝印时尚小镇内,赵国年承揽的印染生产车间就动了起来。
“利用柯桥纺织产业的集聚优势,我们直接承揽了棉纱、棉布和印染生产线,既能减少中间环节成本,提高交货速度,还能严格把控品质,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赵国年说。
“产业+市场”的上下游组合,让中国轻纺城在全球占据比较优势。
柯桥区坚持产业和市场联动,以市场带动产业升级,以产业促进市场繁荣,构建起了“从丝到布到衣”的完整产业链。2023年,柯桥区大纺织行业实现产值127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5%。
“对轻纺城而言,量的积累已经到位,质的跃升才是接下来发展的关键。而柯桥庞大的产业基础,就是轻纺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气。”中国轻纺城建管委相关负责人说。
2010年以来,柯桥区持续推动传统纺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从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到数字化提升,从花样版权登记保护到时尚创意产业培育,一直走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路上。
“通过数字化提升,如今我们最快一周就能交货,实现‘快单快返’。”浙江越新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濮坚锋说。成立于2011年的越新印染,2018年响应政府号召搬迁至蓝印时尚小镇,从设备升级换代到数字化提升,生产效率、产品品质等方面持续提升。
浙江东进新材料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功能性面料,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2023年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这款防水透湿面料,即使加注2万毫米水柱的压力,背面仍保持干燥,成功打破了此前这类户外运动面料几乎被国外垄断的局面。“这个系列的面料去年销售额达6亿元,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10亿元。”公司副总经理谢国炎说。
越来越多的柯桥纺织印染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研发创新上下苦功,成为中国轻纺城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截至目前,柯桥区已有255家纺织类企业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并已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9家。
2022年7月,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作为全省首批6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与柯桥100余家纺织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协同攻克产业发展难题提供了全新助力。
从“追随者”到“引领者”
9月17日,米兰时装周“柯桥日”系列活动启动;10月23日至26日,第七届世界布商大会、柯桥秋季纺博会登场……近期,柯桥纺织频繁亮相国际舞台。
“这次,我们总共有近10款天然环保面料在米兰时装周上展示。”浙江金点子纺织有限公司“Cy field Cy”品牌主理人张余玲难掩兴奋。米兰时装周“柯桥日”活动的2025春夏发布会上,来自柯桥的4位服装设计师带着12家企业的面料惊艳亮相,金点子纺织就是其中之一。
从跟在别人身后模仿,到自主研发设计闯入高端面料赛道,金点子纺织已成为中国轻纺城成功转型的代表之一。公司每年投入近500万元用于面料的设计和研发,加速创新升级,已创办了CY高端定制面料、LS户外运动面料以及BCY服装等品牌,并与哥弟、太平鸟、伊芙丽、UR等时尚品牌建立深度合作。
登高望远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
近年来,中国轻纺城积极推动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对标全球一流,增进开放合作,依托世界布商大会、纺博会、时尚周等,持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柯桥是世界布商大会的永久承办地。每年一次的世界布商大会,都会吸引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纺织行业代表参加。“这既是展示实力的绝佳平台,也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好机会。”浙江布创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水江对此颇有心得。
作为外贸大户,布创纺织非常关注与世界对话。公司专做人造棉,客户遍布数十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连续多年出口额超1亿美元。公司在多个国家设立了研发中心,通过同国外设计师“联姻”,利用各国研发资源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自己独具竞争力的特色产品。
扩大对外开放,构建一流的营商环境。成立于1993年的浙江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积极打造链接全球的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中欧班列“柯桥号”开行近两年,单月集装箱运送量屡创新高;轻纺数字物流港公共智能立体仓已于今年初投运;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迪拜海外公共仓成功建设运营……
从“河边布街”到如今产城融合、布满全球,中国轻纺城正加速布局未来。“接下来,我们将立足产业优势,围绕商贸对接、市场培育、国内外合作交流三方面持续发力,力促轻纺城市场实现‘全年红’,争取到2025年市场总成交额达到4500亿元以上。”中国轻纺城建管委相关负责人说。
数说发展
“绍兴制造”
阔步迈向世界
从“河边布街”到“国际纺都”,中国轻纺城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贸易覆盖全球,每年全球近1/4的纺织品在此交易。
近年来,中国轻纺城实施内销外销“双轮驱动”,推动内外贸一体化转型,已经成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中国轻纺城是绍兴开放发展的缩影。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绍兴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也是内外贸一体化的先行者,对外开放的步伐从未停歇。
1988年3月,绍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开放地区。当年,就有10家外贸公司和9家出口生产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1999年,全市首批私营生产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
进入2000年后,抢抓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的新机遇,绍兴外贸实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绍兴海关统计显示,全市现有外贸企业已突破30000家,有进出口实绩的超过11000家。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市进出口业务突飞猛进,“绍兴制造”畅销全球。2000年以来,全市进出口总额几乎每两年就上一个新台阶。202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4000亿元大关,成为名副其实的外贸大市。
发挥绍兴块状经济发达、专业市场繁荣的优势,聚焦内外贸一体化、打造“双循环”新格局,绍兴涌现众多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截至目前,我市已有107家省级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13个产业基地,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开放是城市之魂,外贸基本盘不断夯实,外贸新优势不断叠加,绍兴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越来越宽广。
绍兴优势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话语权不断提升。除了纺织、服装、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新产业平台成为“后起之秀”。从最初外贸工厂的OEM(贴牌生产),走向OBM(自主品牌)之路,制造水平、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拥有自主品牌和设计的“绍兴创造”商品,连接四海,通达五洲。
在全球化企业培育上,绍兴涌现出海亮、三花、万丰、龙盛、卧龙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国际竞争力和跨国经营能力的本土民营跨国公司。我市12家民营企业上榜全省2023年度本土民营跨国公司领航企业名单,数量仅次于杭州。
高能级平台是开放提升的“主战场”,绍兴正着力打造开放发展的创新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绍兴跨境电商综试区、中国轻纺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绍兴综保区三大国家级开放平台协同发展,尤其是绍兴综保区去年已实现进出口171.3亿元,位居全国第78位。
面对新市场与新空间、新机遇与新挑战,我市将扎实推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大力建设开放强市,持续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图强争先,续写开放发展新篇章,勇当开放发展“弄潮儿”。(王旭东)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