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八太娘井”的前尘往事

2024-10-11 22:20

来源:

位于丰惠老街的“八井之一”。

在原井上复原后的“八太娘井”。

因水质上佳,“八太娘井”还在为不少附近住户“服务”。

  上虞老县城丰惠古镇,原古镇范围东南西北门以及城中人口密集处,有八口井圈方形、井身圆柱形,并以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大水井。这八口井是统一样式,统一材料,统一施工方式修建而成的,其中一口井标注着“八太娘井”。那么,这八口井究竟是谁修建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为此,笔者进行了探访。

  A

  越地城乡的

  罕见水井

  这八口井的井栏呈正方形,栏圈高48厘米、厚10厘米、四边长115厘米,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而成,栏板外侧正中刻着“民国廿二年造”或“民国廿三年造”“八太娘井”等方形大字,除此之外,再无其他题款文字。井筒采用圆筒混凝土一体到底,井深约8米。可以看出,当时是采用比较先进的沉井工艺方式来建造这八口井的。

  这八口井井底地坪正中都安装着一只铜制的喷水莲蓬,可以导出深井下的地下泉水。井壁上面以人体攀爬力学尺寸位置,安装了30厘米宽、2厘米粗,突出井壁的钢筋凹字形拉手,方便人员上下深井进行清洗作业。这样的深井,无论是井的款式,还是打井的材料、建造的方法,应该是90多年前,古镇老百姓从未见过的新生事物。所以,一开始当地百姓就把这种水井称之为“洋井”“自由井”,后来才改称为“八太娘井”。

  B

  八太娘是何许人?

  饮水不忘掘井人。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再结合坊间传说得知,投资修建这八口井的传奇人物是八太娘,在建井时已是一位老妪。

  据相关书籍记载,八太娘姓范,是从丰惠古县城里十字街范家出嫁到西纤路昼锦桥下陈家的。中年突遭亡夫厄运,膝下已有一子,一时之间生活无靠,因此就在县前街口,摆摊卖油炸臭豆腐和一些小食品,带着幼子陈永庆艰难度日。摆小摊虽可勉强度日,总不是长久之计。那时上虞乡下,困于生计,有不少妇女远走苏、杭、沪,以一己之力,靠做保姆谋生,且不在少数。穷则思变,八太娘动了去上海做保姆的念头。不久,经人介绍,母子二人到了上海给人帮佣,东家是一名德国商人。由于八太娘具有江浙人的勤劳和智慧,又有绍兴人的憨厚和诚恳。母子二人颇得东家的信赖和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东家紧紧相随的儿子永庆,在“德商洋行”的职位也日渐提升,东家对永庆母子也越来越倚重。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东家奉召回国,临走时,把家产托付给母子管理和经营。数年以后,经过八太娘母子的苦心经营,资产快速增值,基业逐步雄厚,并在上海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永庆公馆”。离乡越久,思乡之心愈切,他们在上海滩发迹以后,依然牵挂和眷恋着故乡,怀恋江南古镇。此后,八太娘返回故乡,在古县城西纤路南侧祖宅地基上建起了古镇有史以来的第一座欧式小洋楼。

  C

  八口井的解困之功

  上世纪30年代,丰惠古镇百姓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主要取自河、湖、池、井。一旦遭遇干旱,河湖池水容易干涸,唯有深井取水于地下泉流,常年不竭,因此生活用水多取之于井水,挖井取水是当时民间解决饮用水的最普遍办法。

  1933年至1934年间,长江中下游旱灾严重。1934年初夏,上虞久旱水枯,河塘干涸,禾田开裂。城内原有水井边上,百姓“望水眼欲穿”,到了极度困难之境地。

  住上了小洋楼的八太娘,在这个关键时刻,经与地方政府沟通,规划选址,慷慨解囊,请来上海专业营造厂工程技术人员,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在古镇择地建起了八口新型大井。新型大井的投入使用,宽阔的井台,清澈的清凉净水,恒久保持的水量,解了百姓生活的急难。看似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民生大事。老百姓为感恩,从一开始称这八口井为“自由井”,后改称“八太娘井”,以纪念八太娘的慷慨解围。

  不过,既然是八太娘捐建的自由井,为何井栏圈上只镌刻建造时间,没有留下捐建者的真名实姓?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采访了上虞古县城文史研究会会长史纪荣老师。史老师说:“以前都没写谁捐建的习惯。‘八太娘井’也是后来的叫法,以前不是这样叫,一开始叫‘自由井’。”

  1933年,建成投用的八口“八太娘井”,90年间,因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供水用水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至笔者探查采写时止,正常在用的仅剩三口,不过,关于这八口井的故事,在民间还是口口相传着。


作者: 编辑:胡鑫凯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