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绍兴市委宣传部与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导的“越读越有味·全民读好书”全民阅读品牌迎来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双料得主刘醒龙先生。大家熟知的刘醒龙是关注乡村教育的作家,以该主题创作的《天行者》荣获茅盾文学奖。突然有一天他将创作视角转向了考古,十年前出版了“青铜重器三部曲”之《蟠虺》,十年之后该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二部《听漏》也已与大家见面。
大家普遍困惑刘醒龙创作的素材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转变?刘醒龙在绍兴的主题讲座上告诉大家,作品中会有作家的影子,作品素材与现实相通,触动作家的内心,所以就产生了作品。作家刘醒龙强调他一直关照日常生活的情义,《天行健》有对偏远乡村儿童情感的关照,《听漏》有对文化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关照。刘醒龙以《东周列国志》《悲惨世界》《战争中没有女性》《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中外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创作起因及其对后来人带来的思想情感震撼进行了举例说明。
《听漏》里有这样一句话,“以考古形式发现的东西,如果没有进一步完善人的精神生活,就与挖出来的破铜烂铁没有太大区别。”1966年,第一套完整的九只列鼎在湖北京山出土,但天子九鼎应配八簋,却只出土七簋。如何破解“九鼎七簋”中隐含的先秦文化奥秘,就此成了一桩历史使命,某省楚学研究院专家学者、民间考古爱好者、听漏工、盗墓贼等各路人马纷纷登场,各显身手,试图揭开这一千古之谜,小说《听漏》由此展开。作家刘醒龙说将上面这句话中的考古换成文学也是同样适用,“以文学形式发现的东西若没有进一步完善人的精神生活,与市井巷尾的文字垃圾没有太大的区别。”
作家将日常中习以为常的素材捡拾起来,创作成优秀的作品,读者读来能产生原来如此、大吃一惊的效果。《听漏》某种意义上既是听考古之漏,也是听生活之漏。
(来源:社会教育部)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