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岙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章镇镇,这里虽不曾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历史大事,但仍足以让世人心生向往,因为这片土地上埋葬着一位伟人——王充。
王充是我国东汉初年唯物主义的杰出思想家。在王充少年时期,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剩下王充和母亲相依为命。王充竭尽全力侍奉自己的母亲,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加之从小聪慧好学,记忆力惊人,小小年纪便博览群书,深受当地人喜爱。
后来王充去往京城,在太学读书,拜当时著名的学者班彪为师。王充读书非常专心,记忆力和理解力也极强,大部分书只要读上一遍便可记住书的主要内容,甚至能够背诵几段精彩的文字。
由于贫困,没有钱来买书,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王充就想了一个好办法。当时的洛阳街上有不少书铺,里面的书多种多样,每天天刚亮,他就已经拿着干粮等在书铺前,待书铺一开,就进去找个好的位子读书,中午饿了吃点自己带的干粮,一直到晚上书铺打烊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就这样风雨无阻地读了一册又一册书,走过一家又一家书铺。几年后,王充已经读遍了诸子百家的重要著作,领略了其中的精神,加之有班彪的悉心教导,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与大部分读书人一样,王充学成后,也曾抱着致君尧舜的梦想,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贤才常有,仕宦的机会不常有。王充一生只当过地方官,没有逃过为人下僚的命运,虽然也曾多次向上级进谏、出谋划策,但始终没有被采纳。
在仕途不顺、官场腐败的无奈情况下,王充辞官回家。之后有同乡向汉章帝极力推荐他,章帝也有意请他做官,但王充推脱身有疾病,拒绝了汉章帝。
辞官回家后,王充一直潜心研究学问。由于出身贫苦,因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知,基本上是从劳苦人民的实际生活情况出发的,加上之前在洛阳遍读诸子百家的著作,他对某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唯心主义说教深感不满,下决心给予严厉的批评,于是着手写书。
为了集中精力投入创作中,他闭门谢客、拒绝应酬,在自己的卧室、书房,甚至厕所等凡是能接触到的地方都放了纸和笔,一想到什么就随时记下来作为素材。日积月累,王充搜集的资料储藏了好几间屋子,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他最终写成了一部中国历史上不朽的无神论著作《论衡》。该书现存八十五篇,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它的光芒刺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
王充生饮曹娥江水,死眠上虞土,他是上虞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