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绍兴古城毫无悬念地“沦陷”了。
从悠久经典的鲁迅故里、书圣故里、阳明故里,到新鲜出炉的小吃、茶饮、酒吧三条街;从“蓄谋已久”的三条黄金水上游线,到精心打造的绍兴天地、龙湖天街,到处都是“人从众”。
如果稍稍拉长时间线,从春节、“五一”、暑期到国庆,古城旅游指数节节攀升,走出了一条陡峭的K线。
一时爆红不难,难的是长盛常红。
那么,绍兴古城做对了什么?
有人说,旅游的本质就是从自己待腻了的地方到别人待腻了的地方待一会。
换个角度看,旅游就是游客打破生活固有惯性,说走就走,来一场节奏重置、场景更迭、角色互换,赌一把“不一样”的人生。
作为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古城旅游业肇始较早。在历经江南游乐城、会稽山索滑道等项目试水试错之后,终于悟出旅游真谛:唯有立足古城优势,把握市场趋势,才能让古城以“独特的这一个”,自立于世界旅游之林。
“我是谁”是绍兴古城对自身的反躬自问、全面反思和重新定位。
“我从哪里来”厘清出身基因才能扬长避短,行稳致远。
“我要到哪去”则是对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的重新校正和全面把握。
沿着这一路径,绍兴古城提炼出了“跟着课本游绍兴”品牌,闯出了“城是一个景、景是一座城”的转型升级之路。
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产品大调整,伴随着古城景城融合、共建共享的全过程——
从卖风景到卖风情,从卖故居到卖研学,从卖一次性体验到卖生活方式,绍兴古城走出了一条定位重设、景区重组、品牌重塑的浴火重生之路。
古城的每一次转身,都是对旅游趋势、潮流的呼应,都是对旅游本质真谛的抵达。
这背后,是“一城一桥三故里”的精益求精;是以仓桥直街为代表的“微改造、精提升”的久久为功;是小吃、茶饮、酒吧三条街及运河、鉴湖、迪荡湖三条水上黄金游线的谋篇布局、持续上新;也有古城过大年、古城仲夏夜等文创活动的花开四季、常年加持。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去?”绍兴古城用一条陡峭的旅游指数K线,响亮地回答了苏格拉底的终极三问。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吴钊谦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