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宋韵攒宫》新书首发式举行。越城区皋埠街道攒宫村,是江南地区唯一的南宋皇家陵园——宋六陵的所在地。宋六陵,是南宋帝、后陵园,因攒殡南宋六帝而得名。它是反映宋代皇家陵寝制度及其演变的重要遗址,一方面继承了北宋皇陵规制,另一方面又开了明清皇陵规制先河。2013年,宋六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韵攒宫》,用图文展现攒宫历史风貌,揭开与之相关的包括御河、御埠、御道以及攒宫村埠等在内的“宋六陵”文化的神秘面纱。作者王晓明长期关注绍兴本土题材,尤其是其儿时在攒宫村生活的一段经历,为其种下了深深的乡愁。
记者:作为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为什么花时3年多去关注攒宫?
王晓明:攒宫是宋朝七位皇帝(南宋六帝加北宋徽宗)及众皇后灵柩从杭州沿萧绍运河,过绍兴御河,起埠“升龙踲”之地。延绵近900年,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遗存和遗韵,宋韵悠悠。“宋六陵”是绍兴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浙江宋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我个人而言,对这片区域别有深情。父亲从山东沂蒙山县南下至绍兴,在“宋六陵”攒宫劳改大队任职多年,我生于斯,长于斯,是喝着攒宫河的水长大。虽年少离乡,但总是魂牵梦绕。一次路经故地,车内恰好播放着歌曲《母亲》,忆起已故的慈母,一时触情生景,竟然泣不成声。故土犹如母亲,虽然离我远去,却永是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总想为攒宫做点什么,《宋韵攒宫》就是结晶。从立意到出版,历经3年多,我举起照相机,用图片形式倾力记述家乡深厚的文化攒宫。
记者:为何聚焦宋六陵的御河、御埠、御道,而不是关注江南地区最大皇家陵园遗址?
王晓明: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对南宋皇陵的研究已颇具成果,然而对于当年皇陵众帝后灵柩如何经御河、御埠、御道运抵宋六陵,却鲜有涉及。南宋周必大《思陵录》中已有御河名字的出现,却没有御埠御道的名字信息,但它们的功用犹如御河一样,是专门为皇室殡葬祭奠服务的。把“御河、御埠、御道”考证整合,这是一次梳理记述攒宫宋韵的创新尝试。
比如,自孟太后殡归后,先后有七位皇帝的灵柩从临安(杭州)沿萧绍运河,至绍兴攒宫宋六陵。在《宋韵攒宫》一书中,我辑录了周必大在《思陵录》中描述安葬宋高宗船队的一段情景:“凡梓宫前船一百八隻,后船一百四隻”,规模浩荡的朝廷运送梓宫船队,从都城临安出发,过钱塘江,达西兴入萧绍运河,经绍兴都泗门,入攒宫长约十五里的“御河”。
每当祭祀,浩浩荡荡的祭祀队伍乘坐各种龙舟、画舫,从这条水道进入陵寝区域。清明祭祀“宋六陵”时,“御河”两岸同样人头攒动,人群熙攘,有龙舟可观、笙箫丝竹管弦可赏、鼓乐喧天可闻,热闹异常。
南宋153年的历史中,随着“宋六陵”及周边区域安葬的妃子、皇室重臣逐渐增多,同时由于南宋皇族等级制度等因素,逐渐形成了用于帝皇灵柩舍舟“升龙踲”和妃子皇室重臣灵柩起岸的两个“御埠”,即攒宫埠以及北端的攒宫下新(梓)埠。
所有这些御河、御埠、御道和攒宫村埠的历史印记,都值得去发掘梳理,或进行抢救式保护。
记者:在拍摄创作中,最大的“拦路虎”是什么?
王晓明:在创作《宋韵攒宫》时,常觉得自己的文化底蕴不足,其次是缺乏相关文史资料,好在得到了越城区委宣传部领导,以及颜岳虎、蒋鑫富等专家学者的支持帮助。
2019年初,我和儿子王时雨开始不断地走访、拍摄和考证,大部分休息天都行走在御河、御埠、御道和攒宫村埠之中,流连忘返。其间,向当地百姓问询历史遗存,记录历史故事,无数次查阅典籍文献,反复考察推究,不明之处,向文史专家求正请教。慢慢地,攒宫历史逐渐清晰,考证成果开始显现。
记者:这部书的特色是什么?
王晓明:《宋韵攒宫》主要发掘考证绍兴的御河、御埠、御道3个节点,也涉及攒宫村埠和攒宫陵区的变迁。
一是制作了《御河御埠御道传记图》。这张总示图有勘查节点脉络、标注位置顺序、编撰文字说明。当读者翻开此图,可从图中领略《宋韵攒宫》的主要内容。
二是考证了自董家堰至攒宫御埠这段“御河”上的5座陵桥。历经岁月侵蚀,时代变迁,5座陵桥或消失或改建。在皋埠街道腰鼓山村“长山桥”引桥第三孔石平梁南侧,惊喜地发现“延陵桥”三个字,在拓印时,又在引桥第三孔北侧一块石平梁桥板上,发现相关碑记。
三是考证攒宫的两个“御埠”。攒宫埠是皇帝灵柩舍舟“升龙踲”之地,攒宫“御埠”虽有一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但具体位置及数量却没有明确记载,仅在《思陵录》《嘉泰会稽志》等古籍中找到一些信息。后经过实地考查,终对“御埠”有了基本的解读,也算是小有成果。
四是梳理南宋以来“御道”上的遗存。御道上曾经有与“宋六陵”相关的双义祠,这是后世为纪念唐珏、林德旸两位义士所建造。清末,此地存有3间朝西小屋。1939年日寇侵入宋六陵时被毁。郭太尉牌坊地处宋六陵入口,因无相关资料,故多被误认为是陵园入口处之神道牌坊,于上世纪60年代被毁。御道上还有南宋太学士吴大有所刻的“松壑”、舒岳祥所刻的“芗岩”刻石等遗存。
五是征集到了一批珍贵的历史老照片。为了准确还原早期宋六陵的样貌,我们多方收集老照片,后得到了多张1966年拍摄的宋六陵全景照。其中一张完整呈现了宋六陵的6丛封松,这应该是自明朝朱元璋下诏重修“宋六陵”,在皇坟上种植松树以来的样貌。
记者:有什么值得记取的事?
王晓明:为了创作一幅全景反映御河、御埠、御道的照片。我和儿子反复寻找点位,但都无法达到全景所需要的高度。后经航拍高手骆海淼指导,终于在某处一半山腰找到了角度,给《宋韵攒宫》填充了一幅一眼千年的攒宫全景图。
其次为了还原攒宫风仪桥街市的旧貌。在东湖中学谢军帅老师的帮助下,我将40年前拍摄的一组攒宫街市老照片进行拼接,是一张难得的百年攒宫街市旧照。
三是为了考证和拍摄,我玩命工作。2022年7月23日,大暑,气温高达41℃,我邀请了绍兴金石专家顾海清先生前往腰鼓山村拓印“延陵桥”三字。我们站在摇摆不稳的农家小船上拓片,许多次在即将完成的时候拓片被江风吹走,或许是缘分到了,在我用双手攀持着桥的第三孔石梁板的时候,居然在延陵桥北侧第三孔石梁板上触摸到了刻凿着的文字。经过清洗、着墨、拓片、辨识,延陵桥建桥时间清晰呈现。回到岸上两个人已经脱力,开车到上蒋村的小饭店,瘫在一旁到晚餐时间。
这是一本以摄影为主,文字为辅的书籍,需要众多的实景照片,且照片必须有据可查,有证可考,对此无论收集、查阅、考证,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整呈现《宋韵攒宫》。
前期现场拍摄和史料查阅已然十分艰辛,数万张照片选择,大量文案材料的写作,书籍设计,更是耗时无计。在交付前的一个月,每晚总是近10点离开办公室。然而,我辛劳且欣慰着,因为有家人和众多友人在支持着我,可以说此书是众多关心、守护和钻研南宋文化的友人们的共同结晶。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记者 沈卫莉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