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二十四桥跨府河

2024-10-09 09:24

来源:

北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越州知州王逵重修罗城“且浚沿池壕”,罗城遂有了壕沟,开始形成城内河道与城外壕沟及环城河相通、环城河与平原河道相通的水城格局。至南宋,鉴湖堙废。湖内外水位差消失,临湖水门的挡水堰坝也随之撤除,城内河道遂与城外河道全部连接贯通,成为绍兴平原河网的一部分。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绍兴知府汪纲修缮府城,对城内道路、河渠、桥梁等进行大规模修缮建设。府城之内已形成街随河走、河随街流的一河一街、一河两街或有河无街的水城格局。

明清两代,当政者把治河作为首要工作。明代绍兴乡贤季本就说:“善治越者,当以浚河为急。”绍兴坊间也流传“太守清,河水清;太守墨,河水浊”的民谣,因而历代太守对河道的治理特别重视。尤其是明嘉靖二年(1523)绍兴知府南大吉“开浚郡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府俞卿“缮城浚河”,乾隆五十五年(1790)知府李亨特疏浚城河等大规模整治,使绍兴古城河道更趋完善。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城内共有河道33条,总长约60公里。一直到民国时期,城内河网依然保持清末的格局。运河穿城而过,河道错若绘图,河上架有各式桥梁,而以石桥为最多。有大小湖池27处,总面积约35公顷。城内街河相依,山水相映,河、路、桥、水埠、民居、园林、古迹巧妙而自然地融为一体。水系畅通,活水清流,以府河为中轴线,形成了“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水城风貌。直到清末民国都没有较大的变化。

会稽郡城以城市中部一条纵贯南北的河流——府河为界线,一分为二,在东部设置会稽县,在西部设置山阴县。府河也是浙东古运河的支流,如今城市广场上的地图是清光绪《绍兴府城衢路图》,画得让人一目了然。

府河上有24座桥,原是对应着24个节气的。从北端的昌安门到南端的植利门,其名如下:安宁桥、昌安桥、咸宁桥、蕺望桥、题扇桥、香桥、探花桥、斜桥、小江桥、利济桥、日晖桥、大善桥、县西桥、清道桥、通市桥、五福桥、大云桥、大庆桥、景宁桥、舍子桥、太平桥、鲍家桥、建安桥、南秀桥。秋瑾有一首《月》诗云:“一轮蟾魄净娟娟,万里长空现晶奁。照地疑霜珠结露,浸楼似水玉含烟。有人饮酒迎杯问,何处吹箫倚槛传。二十四桥帘尽卷,清宵好影正团圆。”其中的“二十四桥”本是扬州的名胜,这里又与府河上的二十四座桥呼应起来,表达了鉴湖女侠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可以说,每一座桥都有故事,流传着越地的风俗人情。旧时绍兴府城“一河两界、一府两县”的相关历史,民间有“山阴不管,会稽不收”的俗谚,故事就发生在府河的利济桥上。这就是明代才子徐文长智斗山阴会稽两知县,为民请命而想出来“出卖利济桥”的传奇故事。

大善桥位于城市广场处的越城中心,在绍兴古城地图上,这个区域标明着大善塔与大善寺。1500多年前的大善塔,如今依然耸立着,大善桥可与之匹配,可想见古代越城的史迹与风貌,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舍子桥有一个很悲壮的故事。相传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软弱无能,一路仓皇南逃。一个寡妇拖儿带侄,无法快行,无奈将亲生儿子安置在桥边不远的山脚下,抱着侄子继续往南逃奔。妇人恳求金兵放过手中这不满3岁的小孩,金兵问:“刚才被扔在路边的那个小孩是谁啊?”她说:“是我的亲生儿子,这个是我的侄子。因为他爹娘都死了,求你们可怜可怜他。”

明代绍兴太守南大吉以铁腕疏浚交通要道——府河,强拆两旁庐舍六尺许以广河道。王阳明洞悉南太守的一举一动,他要揭示事实真相,主持社会公道,表达民心所向,于是慨然写下《浚河记》。如今这块碑记尚在鲁迅路口的府河边上,即原来的通市桥附近,这就是历史的见证。

绍兴古城形如龟状,犹如一只神龟俯卧在稽山镜水之间。如果说城市中的道路是它的骨架的话,那么密布的河道水系就是它的血脉,而府河无疑就是这只神龟的主动脉。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怀 谷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