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大气污染防控政策,大力宣传秸秆回收、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连日来,东茗乡深入开展秸秆焚烧巡查行动,形成乡主职领导带队干,机关干部、村干部联合干的巡查模式,“凝心聚力”、“起早贪黑”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为巩固巡查成果,东茗乡乡村振兴办结合“下岩贝·金山上”服务集市开展“秸秆是个宝,回收真嘎好”主题宣传活动。
“秸秆有什么用,堆没地方堆,烧又不让烧。”农民陈伯放下锄头抱怨道。对于山区乡镇,秸秆处理一直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种类多、数量大,交通难、脚程远,很多时候农民只能一把火烧在田里,不仅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不让烧,那你们说秸秆怎么办?”“秸秆是个宝,它可以作为牛羊们的饲料,也可以通过堆肥技术生产肥料”活动现场,垃圾分类办工作人员耐心地向农户介绍着。
秸秆,一般就是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菜、棉花、甘蔗和其他农作物(通常为粗粮)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通过将秸秆进行分类,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秸秆的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化。例如红薯藤、玉米叶等植物的茎叶通过破碎机处理后可作为易腐垃圾进行回收再次利用。在新昌,这些易腐垃圾可以用于投喂黑水虻进行生物100%转化。黑水虻是一种腐生性水蛇科昆虫,“吃”的是易腐垃圾,“吐”出的是有机肥料,本体是优质饲料原料,油脂还能用于医药保健,能够真正实现易腐垃圾100%无害化处理,大大提高了秸秆回收的经济价值。
除去可回收的茎叶类秸秆,其他秸秆还可以通过“堆肥生产化肥”。堆肥是一种利用有机废弃物进行分解和厌氧发酵,最终产生肥料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由细菌、真菌和蠕虫等微生物参与,它们分解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稳定的有机质和营养丰富的肥料。这种肥料可以帮助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结构,有助于植物生长。换言之,这是秸秆以“废”换“肥”的绝妙方式。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向农户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讲解秸秆焚烧危害及回收办法,“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有不少农户表示理解禁止焚烧秸秆的政策,在现场签订了不焚烧秸秆的承诺书。活动中,工作人员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00余份,签订承诺书80余人。
下一步,东茗乡将坚持堵疏结合,积极探索秸秆“1+N”回收利用模式,通过健全回收队伍、增设回收站点、增加回收设备等方式,构建秸秆回收的循环利用体系。同时,加强秸秆回收宣传教育力度,通过集中宣讲、入户宣传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宣传秸秆回收政策,确保回收工作取得实效,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通讯员:黄锦程、黄建平)
作者: 编辑:张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