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执笔连接越剧百年文脉 ——记嵊州市越剧团编剧费津润

2024-10-07 15:39

来源:

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文学作品境界中“隔”与“不隔”的概念。“隔”如“雾里看花”,形象不清晰鲜明;“不隔”如“豁入耳目”,“语语都在眼前”,形象鲜明生动。在嵊州市越剧团编剧费津润看来,越剧的魅力正在于“不隔”。“特别是越剧宗师们的演唱,兼具叙事性和抒情性,娓娓道来,给人以真切自然之感,自有其打动人的情感力量。”费津润说。

越剧是心头那根弦

费津润是湖州人,从小跟着爱越剧的爷爷奶奶生活,他是泡在越剧里长大的。费津润常随爷爷在茶馆里观看越剧电视剧的碟片,如《一鸟九命》《珍珠塔》等,也会跟随奶奶的脚步,踏入电影院,沉浸在《追鱼》《云中落绣鞋》《王老虎抢亲》等越剧电影的世界中。越剧慢慢成为了费津润心头那根弦,轻轻一拨便泛起无数涟漪。但是,那时的他还只是一名越剧的旁听者,不足为外人道也。

直至费津润进入绍兴文理学院就读,绍兴古城浓厚的越剧氛围如春风化雨,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越剧的渴望。在这里,费津润加入了大学越剧社,一下就找到了归属感。费津润和社友们一起追戏,一起办越剧晚会,一起表演节目。绍兴大剧院、绍兴剧院、蓝天大剧院、百花剧场、钟堰庙外的水边戏台、青甸湖小区和兰亭的搭台演出,都曾留下过他们追逐越剧的足迹。每一次经历都如同甘露,滋养着他心中的越剧之花。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费津润本就热爱诗词歌赋。戏看得多了,心中那股创作的冲动愈发强烈,于是他就尝试起了剧本创作。大四那年,费津润和社团报名参加了由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举办的《一鸣惊人•越剧高校行》节目,费津润创作了原创小戏《一根稻草》,融典故而调平仄。指导老师周柳萍看到了费津润在编导方面的潜力,鼓励他深造。于是,费津润带着对越剧满腔的热爱,考取了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编剧方向的研究生。

毕业后,出于对越剧发源地嵊州的向往,以及嵊州籍作曲家陈国良老师的指引推荐,费津润加入嵊州市越剧团担任编剧。从此,费津润正式踏上了戏曲创作的道路,把兴趣变成了事业。

编剧与时代同行

越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历经百年而依旧闪耀,靠的不仅是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还有那些紧扣时代脉搏的新兴剧目。这是一代代戏剧编剧的青春智慧与时代变迁产生的共鸣和交响。在多年的艺术创作中,费津润倾注感情比较多的编剧作品有他研究生时期的作品《代悲白头翁》和最近嵊州市越剧团里正在创排的《绣鞋怨》。

读研期间,费津润一度苦恼于毕业作品的选材。由于酷爱诗词,费津润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聚焦在了诗人词人的故事上。汪元量、赵孟頫等历史人物都曾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但在构思剧情时,总觉得缺少了那份触动心灵的火花。那时,一连串关于学术剽窃的新闻如潮水般涌来,它们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费津润记忆深处的宝库。既有欧阳修纂史时不愿“掩其名而夺其功”的大家风范,也有宋之问“舅窃甥诗”的穷凶极恶。基于此,费津润又重读了《本事诗》和《唐诗纪事》中关于宋之问、刘希夷之间“舅窃甥诗”这一文坛公案的有关细节,最终,这些素材汇聚成了《代悲白头翁》的骨架与灵魂。

“《代悲白头翁》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更是一面镜子,提醒我们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打假,去伪存真。”费津润说。

而越剧古装戏《绣鞋怨》则是费津润两年前创作的剧本,取材于清代短篇传奇小说《萤窗异草·定州狱》,写的是一只绣鞋引发的家庭婚姻矛盾,并借公案剧的审判逻辑解决冲突,收束剧情。费津润关注到近年在网络上频频爆出的“消失的她”等社会婚姻问题。“出于越剧剧种的特殊性,我觉得越剧编剧也更应该去关注女性命运,了解当下女性的生存状况和思维认知,并投射到剧本创作中来。”费津润说。本剧中通过对李锦娘与钟鼓鸣之间家庭婚姻矛盾问题的揭示,强调平等沟通对于家庭婚姻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夫妻和睦、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家庭美德的呼唤,以及对和谐美满的社会生活的美好期盼。

十年磨一戏,一部戏从构思到上台表演,单是时间成本,就给创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是,费津润还是凭借着一颗对传统文化挚爱的心坚持下来,肩负起时代与文化的责任。“石在火不灭,心在事必成,作为戏曲编剧中的年轻一代,我们迟早要破茧化蝶,连接越剧的百年文脉,为繁荣当代越剧舞台艺术,奉献出自己的瓣瓣馨香。”费津润说。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茹晨鸿 编辑:宋玥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