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兆雄
驻岛炮兵、小学教师、副校长、教育支部书记,以及退休后担任的红色基地义务讲解员……56年来,顾兆雄的身份在转变,但是为国家作贡献的初心不变。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作为浙江省“最美共和国同龄人”,这些年来祖国的变化,在他眼中的又是怎样的沧海桑田?
1968年3月,还是在校中学生的顾兆雄,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作为炮兵驻扎在舟山群岛。顾兆雄回忆道,彼时的新中国经济还比较落后,部队驻扎在海岛,后勤供给压力巨大,当时战士们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只能睡在又暗又潮湿的坑道内,点的是煤油灯、平时生活用水全靠石缝里流下的淡水,遇到大风大浪或恶劣天气,部队常吃榨菜、腐乳等。偶尔下海抓点螃蟹捞点鱼,已是难得的“大餐”,战士们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一直驻扎了3年。
退役后的顾兆雄回到村子,在原绍兴县樊江一所村小担任教师。从一名普通教师做起,历任原皋埠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教育支部书记。“那时候的小学学生多,老师少,有的村小学可能有40多个学生,而老师只有一个,我当时又上语文课又上数学课,还兼任体育老师和音乐老师,学校没有风琴,就带上自己的二胡和笛子上课。”顾兆雄告诉记者,那时候教师地位较低,但是作为一名党员以及退役军人,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是他在的地方。
这一干就是39年。在这39年间,工作地点从村小到完全小学,再到条件更好的镇中心小学。学校操场也从煤渣跑道变成塑胶跑道,教室宽敞明亮,教学设施齐备,老师的数量逐渐增加,待遇也越来越好。
退休以后的顾老师,依然闲不下来,潜心研究革命历史,被聘为越城区关工委“五老”讲师团副团长,也是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老兵宣讲团成员。宣讲足迹遍布区内7所中学、15所小学、7个社区,累计讲课530多场,听众累计26万人次。他多次走访后堡抗日纪念堂,凝聚心血编排《枪声在后堡响起》革命故事,为皋埠1000多名党员上《红色记忆》“春训”党课、为市武警支队官兵讲述革命往事。
除了专心红色宣讲和爱国主义教育,他还一周3次组织老年活动,为社区里的老人拉二胡,唱戏曲。也许是当年从军经历打下的基础,顾兆雄已是古稀之年,身体素质依然很好,声音洪亮。他说:“前一阵子,组织里安排我们老兵回到舟山,故地重游,看着部队驻扎过的地方,感慨万千。”(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王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