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牛。
这个国庆假期,对家住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村云松自然村的村民陈大牛来说,尤为珍贵特殊,前不久,他刚刚才收到村干部从市里带回的一枚奖章,让这个国庆更加意义非凡。
陈大牛出生于1949年6月。10月2日,记者在陈大牛家中见到他时,他正身穿一件已洗得褪色的军绿色文化衫在客厅观看国庆升旗仪式的重播,看着电视中的画面,他陷入了回忆。“我从小就梦想入伍当兵,但当时有‘独子不当兵’的说法,而当时家中就我一个儿子,在犹豫不决间错过了一次入伍。”22岁那年,他深知再错失将没有机会,便毅然决然踏上参军入伍的征途,1971年1月,陈大牛在绍兴县应征入伍,是那年村里唯一一个参军者。
入伍后,他随队伍前往四川广元参与三线建设,不到半年,中国政府因应老挝民族团结政府的要求,先后派出了11万余人的筑路工程大军到老挝上寮地区修建公路,陈大牛成为其中一员。他回忆道,当时11万的大部队中,有一个连都是绍兴人,来自兰亭、城南等地;当时整个连上下130余人写下遗书,他已忘记具体写下了什么,只记得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做好了长眠异国他乡的准备。
1971年10月,经过3个月的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陈大牛随队前往云南。“坐车就坐了一个星期,到了之后我们的任务是从中国边境云南孟洪修建公路通往老挝湄公河畔的乌多姆赛省。”陈大牛说,他们在老挝的崇山峻岭间,历经了7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转战,由于物资匮乏,整整一年只能吃国内运送过来的脱水蔬菜、压缩干粮、肉罐头等食物,最终因缺乏营养全员全身脱屑、瘙痒。
“遍地都是原始森林,修建难度十分大,51公里的沥青路我们修建了两年多,终于在1973年安全回国。”陈大牛对记者说,那时住帐篷、蹲战壕、修路筑桥,头顶是侦察机与轰炸机的威胁,脚下则是毒蛇猛兽的侵扰,环境恶劣,生活艰辛,回忆起一幕幕往事,真是感慨万千。
“现在日子好了,退役军人事务局、民政局等部门对我们这一批‘出国人员’时常关心,还有不同的优抚政策。最近这一年,对我更是特殊,我能过上‘三个生日’!我自己的生日,新中国75岁生日,还有就是50岁的‘政治生日’,光荣啊!”陈大牛喜笑颜开,指着墙上悬挂的日历说。随后,他又小心翼翼地低头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收好。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见习记者 马冰雪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