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沉醉绍兴:蒋氏盘山村

2024-10-04 08:04

来源:

在浙江省诸暨市浬浦镇东南方向约两千米处,有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村庄,那就是盘山村。因其村后之山形如石磨,又似仰放的盘子,故名磨石山村,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盘山村。

在诸暨,只要说起蒋氏,最引以为豪的要数浬浦镇盘山村的蒋氏一族了。因为在中国近代史上这里走出了几位在全国有名望的蒋氏族人。

盘山村一直流传着“七十二根横皮带”的说法(当时军官正装都系横皮带,这是对报效国家的军官的尊称),盘山名人馆中,详细记载了这些族人荣耀的一生。首先要说说蒋伯诚,1911年,当辛亥革命席卷中国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蒋伯诚从盘山村走出,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任教官,从小受父亲救国救民思想影响的他,先后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运动、北伐战争。

在蒋伯诚的影响下,他的弟弟蒋志英也较早地投身革命运动。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蒋志英率部负责钱塘江南岸防务工作,多次参加对日作战。1940年,蒋志英任浙东沿海台州守备指挥官,务责温岭、临海一带海防,1941年,与日本主力师作战,亲自冲在第一线,最后在战场被日军所伤,英勇牺牲。和蒋伯诚、蒋志英兄弟一样,从盘山出去的蒋氏后人是一批接一批。

抗日战争时期,耿直、血性、互助的盘山村青壮年,以保家卫国为己任,纷纷扔下锄头铁耙,奔赴抗日前线。那时,村里出了“七十二根横皮带”,所有人都对这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村落刮目相看。

在盘山村,世世代代传承舞龙灯,舞龙灯是个技术活、体力活,更是一个危险活。

舞龙灯时从盘山祠堂边的操场过盘山大桥,前面的人速度稍微快点,后面的人就要快速追赶了。后面的人速度快时,若挤压了中间的几条板凳,中间扛板凳的人一不小心就会闪出去或摔倒。旁边的人都看得心惊胆战,生怕中间的人受到强烈的挤压而掉到江里。一旦动作过猛,中间板凳被拉断,就要快速卸下断掉的板凳,重新接上,继续进行。

舞龙灯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习俗,它所包含的精髓、寓意无不浓缩着一个家族、一个村落团结一心、和谐共进的精神。

在盘山村,从民国时期的“七十二根横皮带”到现在干人协作完成的舞龙灯,无不体现出蒋氏这个庞大家族的团结、协作与互助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民族最需要弘扬的!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