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园菜”,这个称呼眼下不大流行了,它的原意指自己菜地里种的菜,当年多在市井交易中通用。另由“杜”生发的个别词,如自己织的土布称“杜布”,自己做的年糕称“杜打年糕”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在用,名随物的消亡而淡化,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古人对自产自销的蔬菜为何冠以“杜”,清末茹三樵著有《越言释》一书,其中有载:“今越人一切蔬菜瓜蓏之属,出自园丁,不经市儿之手,则其价较增,谓之杜园菜,以其土膏露气真味尚存也。至于文字无出处者则又以杜园为訾謷,亦或简其词曰杜撰。”这段话的意思是,那些卖菜的,都喜称自己所卖的菜是自家种的,土质肥,路又近,现收现卖,货色新鲜,所以价格比那些行货要高一些。那为什么称“杜园”?茹先生解释,它是由“訾謷”即“攻讦”而起,那些不在少数的假冒者皆说自己的菜“出自园丁”,纯粹是杜撰,有文化的人气不过,略成一个“杜”字称之,意为杜撰的菜园,乃冒牌货也。
观照当下,茹老先生这段话还是让人觉得十分生动、逼真。有过“买汰烧”经历的人都有体会,许多路边、巷尾摆着的菜摊,你原以为他们卖的菜量小,又不进市场,不会是批发来的行货,你若问:“这南瓜、蒲子是自己种的吗?”对方信誓旦旦,一口咬定是自产的,还有的指天画地罚咒,如100多年前答“出自园丁”一个腔。买了后你会发现,这位“乡下人”眼睛一眨,偷偷从另存处又搬来一大捧或一小筐,一个上午他的摊头或担里永不缺货,其实是以行货充自产者。古人称行货者为“杜园货”,实际是反讽,可是没文化的摊主、贩客,不知其意,以为这“杜”是个旌表词,听上去很上档次,于是大家争着用,就流传了开来。由于误解,乡人还把自己千线万线手工织成的土布称“杜布”,把搡出来的年糕称为“杜打年糕”。不过,约定俗成,“杜货”在乡人口中并无自贬自贱之意。
“杜造”,这词乡人用于打嘴仗,斥对方传不靠谱的小道消息,没影子的谎言,谓你别“杜造”。方言传于口,书面怎么写,有人以为是“肚造”,自己肚子里趁手造、随便造“造”出来的,非也,“dù”者,乃杜撰、杜编之“杜”也!
自昔日越地有秀才讽刺菜贩子把行货称自产货,谑称其子虚乌有的菜园为“杜园”,这“杜”在越地不仅有了流量,“杜园菜”还带出了一批姓“杜”的土特产,甚至把自己编造的谎言也谑称为“杜造”,非物质文化也纳入了“杜”之系列。这土语,与一般的说谎、造谣有所区别,“杜造”往往指那种信口开河式的低级谎言,或随心所言的小道消息、“凳下屁”之类,如:“我听野话,学区房要取消了。”“野话公务员退休工资与企业的要拉平了。”这类话一出,往往引起一片嘘声,特别是后者,除被众人斥之为“杜造”外,还奉以讥刺:“你夜头做梦,白日说梦吧?”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