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唱了一辈子绍兴莲花落

2024-10-02 16:33

来源:

20世纪90年代初,倪齐全在农村演出。

  见习记者 吕逸航

  1949年1月,在绍兴富盛镇倪家溇村,日后成为绍兴莲花落表演艺术家的倪齐全,发出来到这个世上的第一声。时光流逝,转眼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9月29日,记者来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绍兴莲花落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绍兴莲花落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演员倪齐全的家中,听他讲述这75年来的生活变迁。

  由于从小家庭贫困,倪齐全12岁便离开学校回家务农,以减轻家里的负担。这也是当时多数农村人家的常态。16岁时,他偶然听到村里喇叭里在放绍兴莲花落,由于记性不错,他便开始自学曲子。1975年,他被当时的绍兴县曲艺团选中,加入曲艺团成为莲花落业余演员,开始了结缘一生的莲花落表演事业。

  “那时候,绍兴莲花落的表演者常常需要走街串巷卖唱,有没有饭吃全看当天收到的‘头彩’有多少。”倪齐全回忆,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绍兴莲花落唱的都是传统戏,个别戏文里还有旧时代的糟粕;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了政府长期扶持,文艺工作者的生存环境大为改善。在政策的引导下,许多专业的编剧编曲人员也加入进来,新写绍兴莲花落的现代戏,许多文艺活动也全面铺开。

  “有一年去嵊州蒋镇演出,村里的礼堂在半山腰,道路全是黄泥路,村干部叫了一辆手扶拖拉机载我们上山,开了整整3个小时。到了以后,人人头发、脸上都是灰。”回忆起当时的演出经历,倪齐全说条件虽然艰苦,但是乐在其中。

  自1987年开始,国家每三年便举行一次中国艺术节,而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这段时期,也成了绍兴莲花落发展的“黄金时期”。

  自那时开始,听绍兴莲花落的人越来越多,演出场所规模也越来越大,座位也分了级别,有时候和现在的演唱会门票一样还分内场和外场。倪齐全告诉记者,当时他们最忙的一次是去嘉兴嘉善演出,连续演了14场,1400人的场子,场场爆满,连远在嘉兴平湖的人也跑过来听。“当时有个婶子,专门带了平湖西瓜,偷偷跑到后台,敲敲窗户问我要不要吃。”倪齐全笑着说,也许那就是那个年代的“追星”。

  从走街串巷卖唱,到拖拉机载着去农村礼堂唱戏,再到现代化大剧院登台演出,绍兴莲花落的演出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现在是信息时代,手机、电脑已经是传播的主流媒介,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作为绍兴莲花落代表性传承人,更要结合当下时代,把绍兴莲花落发扬光大。”倪齐全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