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区府山街道越都社区居民、79岁的杜金荣觉得自己很幸福:家门口的“越看越有戏”剧场每周好戏不断,来的都是名家、演的都是精品;社区里的百姓健身房不仅有适合老年人的运动器材,还有专业教练现场指导;想在老年课堂学点什么,可以自己“点课”……
树兰书房。 通讯员 鲁慧川 摄
社区越来越和谐,居民越来越亲近。在越都社区,许多居民和杜金荣有着同样的感受。然而,这个地处绍兴古城中心的社区,也曾有许多城市社区“成长的烦恼”:社区党建“挂在墙上”,制度优势难以转化为治理效能;辖区内企事业单位众多,“资源”较丰富,但社区办事依旧缺人缺钱缺场地;社区凝聚力不强,大事小事“干部一头热、居民冷眼看”,自治活力难以激发……
越有味饭堂。 记者 黄 霄 摄
多年来,越城区以越都社区为发轫,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契约化”共建的基层治理新路径,破解了许多痛点、难点和堵点。2010年1月22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对越城区社区“契约化”共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近日,记者来到“契约化”共建发源地越都社区,感受这里满满的基层治理新活力。
“两家人”结成“一家亲”
“契约化”共建诞生于越都社区,并非偶然。
20年前,作为绍兴主城区,越城区拥有100多个城市社区、数百个社区基层党组织、2万多名党员。尽管城市基层党组织、党员数量众多,但各社区却面临着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脱节的问题——社区党组织势单力薄、拥有的资源较匮乏。
彼时,与之相对应的是,社区辖区内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单位和组织大都拥有较多的资源。
这一情况在地处古城核心的越都社区尤为明显。这里有商业街区、历史街区,人员结构相对复杂,不过企事业单位众多,基层治理可挖掘资源潜力巨大。
如何打破壁垒,融合各类资源,更好为老百姓服务?2008年,越都社区党组织率先破题,与辖区内20多个单位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打破壁垒,开放共享资源。
共建的初衷,是向驻社区单位“借力”,以解决社区燃眉之急。当时越都社区正在开展环境整治,但辖区不少单位积极性不高,时任越都社区党委书记高维英挨家挨户游说,希望发挥双方党组织的作用,一起把社区整治工作做好。
“一开始我们以为共建就是拉赞助,但签约后我们发现,这是一篇大文章。”市城市广场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共建合作,双方从“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亲”。如城市广场在文明城市创建整治中遇到问题,共建单位越都社区党委就会动员群众,帮助其顺利完成任务。“现在,即便社区的同志不来,我们也会主动去社区看看问问有没有需要我们做的。”该负责人说。
“共建并不是‘单相思’,也不是‘拉郎配’,它是‘两情相悦’下的双向互利。”越都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诸妙茵认为,“契约化”共建最大亮点在于充分调动社区内的单位资源和人力资源,利用契约共建形式为社区所用,达到“无中生有”、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的目的。
“民有呼”遇见“我有应”
“一纸契约”如何跳出纸面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威力?
在随后的探索推进中,“契约化”共建在越都社区遍地开花。越城区也以越都社区为试点,在契约领域、对象、内容、标准上全面融入“共建共享”理念,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位于井巷18号的越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共建成果之一。2019年,市教育局将闲置办公楼无偿提供给社区使用。2020年改造完成后,这个3500平方米的空间里不仅有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托育服务中心,还有“睦邻商圈工作联络站”“树兰书房”“百姓健身房”“基层治理四平台”等基础设施,成了社区居民的“幸福之家”。
“树兰书房”是越都社区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建的,“百姓健身房”是与市体育局共建的,“越都·光明行”是与国网绍兴供电公司共建的……记者在走访中,有居民说,他们需求什么,共建就提供什么;他们忧虑什么,共建就解决什么。
“契约化”共建逐渐形成了“谈约、签约、亮约、履约、评约”五步工作标准。共建双方用契约方式规范各自的权利义务。以党组织为纽带,社区与驻社单位党组织、辖区企业党组织、在职党员等联系起来,建立合作,由此实现人力、物力等资源及服务共享,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社区居民、今年74岁的王继国由于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生活中一遇到需要操作手机才能处理的情况就会慌神,“现在医院挂号、买火车票、购物大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完成,不会用智能手机真是‘寸步难行’。”2020年9月,他向社区工作人员建议开设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课,没想到很快得到社区的响应。
社区共建单位共青团越城区委安排教师,社区提供场地和基础服务;一周一次的老年人免费智能手机应用课开课了,几乎堂堂爆满。
为解决老年人买药不方便,社区与市医保局等单位共建“枫桥式”医保驿站,24小时办理部分医保业务,许多常规药都能在这里刷医保卡购买。社区还与震元堂共建民生药事服务站,为居民提供切人参片、磨铁皮石斛粉等服务。
“共同建”收获“人人享”
每天中午10点50分,越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内的“越有味饭堂”都会准点开饭。这个年初开张的饭堂,不仅社区内的老人可以就餐,还对外营业,社区居民、附近商户和外地游客也会光顾。“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打折,饭菜还能打包带回家,好吃又方便。”越都社区居民、今年82岁的葛明珠是食堂里的常客,说起这里的伙食赞不绝口。
得益于“契约化”共建,社区、辖区单位、居民三方的互动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紧密。“越有味饭堂”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饭堂虽然面积不大,但提供的服务很多。“各个单位积极响应,居民也很热情地给予支持。”诸妙茵说。
眼下,小小饭堂一共汇聚了8家共建单位。孔乙己酒家从“越有味饭堂”试营业开始就派出大厨过来现场指导,并坚持提供每月送菜服务。震元堂则推出了中医义诊、推拿等“增值服务”,深受居民喜爱。
井巷的小店经营户张关友在今年年初得知“越有味饭堂”即将开张,便主动联系社区,自掏腰包给饭堂装上电扇。现在,他也是饭堂的常客。
社区居民杜金荣主动请缨,承担起饭堂卫生监督员和秩序维护员的职责;说:“我们组建了一支14人的队伍,每天安排1人值班,主要检查环境卫生情况,维护现场秩序,听一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杜金荣还和众多社区居民一起加入了越都社区夜巡队,每周参与夜巡一到两次,一干就是好几年。
“社区干部少,管理事务多,用活民力,发挥居民自治作用对提升社区治理能力至关重要。”诸妙茵感慨道。
目前,越都社区已与78个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共建内容从单纯的党建工作扩展到了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实现了与民生和发展的融合。签约主体从党组织延伸到个人,实现了组织签约与人人签约的互补。
“在‘契约化’共建的实践中,党组织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活力,汇聚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成为高水平推进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的金钥匙。”越城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历经多年发展,“契约化”共建不断完善,从一地之计上升为全城之策。更多居民与社区有了浓浓的情感联结,潜移默化中成为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让自己的家园更加适合安居乐业。
数说发展:党建引领聚合力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作出专门部署,强调要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绍兴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多方力量,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基层治理全过程,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近年来,绍兴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强基固本、补齐短板弱项,不断严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全面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绍兴正全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通过推进党建引领“三方协同”共治,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目前,全市1878个居民小区已实现党组织全覆盖。此外,绍兴还通过推进小区业委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物业公司(机构)服务水平,从源头上减少小区各类纠纷的发生。2023年以来,小区事项处置完结时间缩短50%以上,小区信访矛盾纠纷数量减少近20%,实现了“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目标。
绍兴是干部驻村工作实践先行地,也是“民情日记”发源地。近年来,绍兴把这两项制度进一步延伸拓展,向社区、企业领域推广,形成驻村指导员着重解决村庄发展和治理、驻社指导员侧重矛盾化解和社区自治、驻企服务员帮助企业解决经营困难的派驻服务体系。全市共下派驻村(社)指导员2573名、驻企服务员4570名。今年以来,全市累计记录“民情日记”26万余篇,解决问题1.6万余个,调处矛盾纠纷9000余起,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基层末梢”为“治理前哨”,成为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的新样本。
党群服务中心是基层党建的“物化”依托,也是服务党员群众的主要阵地。近年来,绍兴聚焦增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服务的阵地支撑,持续迭代打造功能更加综合的党群服务中心,推动全市2289个县、乡、村各级党群服务中心链接更多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资源,推出更多常态固定的服务项目。如今在绍兴,党员“开展活动到中心、遇到困难找中心、服务奉献去中心”已成为习惯。
群众出题,社区和共建单位一同解题。居民们不少多元化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幸福感大大提升。在越都社区,党建绝不仅仅是“挂在墙上”,更是实实在在走进基层、走入群众,转化成了居民需要的定制化服务。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王春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