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乡野人间”

2024-09-30 16:26

来源:

去章林桥记录的山村走一走,看一看

东和乡,浙江诸暨唯一的建制乡。姚邵畈村在东和乡南部,距诸暨市中心25公里余。

和印象中的浙派乡村相似,一幢幢农家自建房在平整的乡间道路两边有序排开,一条蜿蜒而来的清澈小溪为周遭添了几分静美。不远处,还依稀可见依山野而建的别墅群。

2006年,上姚、下姚、邵家坞、岩畈四村合并形成了如今的姚邵畈村。村民章林桥老人在笔记中写道:岩畈的发展,随着并村加快了脚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乡村振兴东风正劲,东和乡瞄准中高端乡村旅游、生态康养和文化产业绵绵发力,姚邵畈村与周边村庄相继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传统村落“宜居安居”

姚邵畈此地由来已久。诸暨市农具博物馆馆长、姚邵畈人章高均专门作了家乡的人文历史梳理。

“这里是宋代姚舜明太师的迁居繁衍之地。”章高均介绍,“姚太师为四朝元老,多次平息内乱有功,抗击金兵外患立勋,为建立南宋立下汗马之劳。”不仅如此,太师长子姚宏、次子姚宽、四子姚宪、曾孙姚镛等一族之士,也均为历史名臣。

太师家风,至今滋养着姚邵畈人。村口,姚太师故里的石碑高高伫立,村内可见太师亭等多个六角凉亭。当地一位姚姓长者告知,这些凉亭多为民间捐建,具有民本意义和实用功能,也是一方百姓崇尚和谐、文明的见证。

但实际上,姚氏鼎盛时代落幕后的数百年间,闭塞的山村也吃足了封建社会的苦。在章林桥老人的记载中,可见这样一段对新中国成立前生产生活情况的描述:“(村子)表面看是个向阳桃子,实际剥开是个白花(方言,意为发霉)桂圆。地平田多自由少,租役重利息高,终年劳动吃不饱……七户住草场,十户住祠堂,三户讨饭佬……”

而眼前的阡陌交通、屋舍俨然,是近75年的“佳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姚邵畈的面貌大幅改善,大批村民走出了连绵的大山,留在村子里的人们也靠山吃山、勤劳致富,从“住有所居”迈向“宜居安居”,从温饱不足迈入小康生活。除了有茶叶、象牙笋、香榧等特色农产品的收入,还有绿色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的番薯粉丝、番薯干、藤羹等收入,以及农村土烧酒的酿制收入。

如今的姚邵畈村有村民1044户、2717人,设立一个党委,下设4个党支部,共149名党员,18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6.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78.6亩。去年,村集体收入503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

“现在的生活,几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章林桥老人说,通过观察村庄75年的变迁可见,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

养心谷“云顶草原”营地。

林下经济“借力开花”

从章林桥关于家庭收支的记录中,不难发现,上世纪70—90年代,茶叶是姚邵畈村及周边的重要经济作物。

1993年,章林桥通过摸底得出,其生活的岩畈片区茶叶产量150担,收入约45000元。记者注意到,1996年,章林桥家茶叶收入还有1072元,到了2004年,该收入仅为103元。“茶叶行业竞争激烈,我们小农自己做茶做不强,效益一般。”章林桥说,2010年前后,村民的部分茶山出售给春风十里小镇统一规划,每亩计1.3万元;再后来,另外一部分村民的茶山也由其他项目方规模化经营。

除了产茶,东和乡还是诸暨竹林资源重点分布区和鲜笋生产优势区,竹林总面积达37535亩,年产竹笋近1000万公斤。这几年,诸暨市积极做深“土特产”文章,大力培育和扶持“一乡一品”特色农业产业,白哺鸡笋从众多土产中脱颖而出,成为东和乡培育的拳头产品。作为白哺鸡笋的主要产区之一,姚邵畈村借势搭上了鲜笋的销路快车。

为促进竹笋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东和乡大力建设“和美”公共品牌,辐射带动姚邵畈等竹笋特色村形成特色产业圈,让农户在竹林下致富。

“我们联合全乡12个行政村成立了强村公司,再引荐强村公司与诸暨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新农都市场合作,在东和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新农都还提供了经营方面的政策支持和技能培训。”东和乡党委副书记徐洪鸣说,利用党建联盟单位的公交和市场资源,农户可乘上“共富公交”直达批发市场的“共富交易区”,直销竹笋、茶叶、大米等农产品,把更多生产端的利润留给农户。

“我们这生长的白哺鸡笋卖相好,以壳白肉厚味甜而出名,进城不愁卖!”笋农姚仁新透露,靠着20亩竹园,他每年能有10多万元的可观收入。

初秋的姚邵畈村,瓜果又飘香。章林桥老人又告诉记者一个“新闻”,姚邵畈人勤劳能干肯钻研,这两年,多产于山东、陕西、山西等北方地区的苹果,也成功种到了姚邵畈村的土地上,“村民姚松经营的伊顿果蔬专业合作社种了15亩苹果,丰收时间快到了,他可有得忙嘞。”

白哺鸡笋成了致富笋。

“靠山吃山”解锁新吃法

9月8日傍晚时分,从章林桥家出发,沿着绘有彩虹标识线的盘山公路一直往上开,到顶便是养心谷“云顶草原”。距离落日时间近了,这个在社交平台上被称为“诸暨阿勒泰”的打卡地,游客也越来越多。

一旁的“望山咖啡”很快便开了张,陆续支起几顶帐篷供游客休憩。“一杯拿铁30元,就能享受这么浪漫的落日。”年轻顾客陈奕琦感叹,“这里好出片!”

“云顶草原”是尧舜·养心谷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营地占地面积15亩。去年,浙江卫视《还有诗和远方》在此取景后,晨起的云雾缭绕和傍晚的落日黄昏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前来打卡。

章林桥老人虽然不知道“网红打卡地”的概念,却切身感受着尧舜·养心谷落地后村庄的活力之变。

在2020年的“大事记”里,章林桥着重记录了这样一段:尧舜·养心谷项目在东和落地,该项目是浙江省第三批坡地村镇试点项目,致力于打造成集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旅居度假综合体项目。

这个投资约12亿元的大型康养项目,处于东和乡姚邵畈村、章梅塔村以及浣东街道东兴村三村交界。总用地面积约1600亩,是集旅游度假、休闲养生、户外运动、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由尧珈民宿创始人、上海尧舜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水尧投建。

它的落地,成为撬动姚邵畈及周边发展的重要支点,改变了以前山乡产业空、年轻人空、土地空闲的现象。正如“望山咖啡”负责人董寅和他的伙伴们,放弃了上海的都市生活,在这里找到了“乡野人间”。

“大大小小项目的到来,不仅带动了周边基础设施配套的完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和农旅融合发展,也正在进一步调动我们村民增收致富的积极性,一批在外村民也正在回流。”姚邵畈村党委书记姚建超对村庄的未来憧憬满满。



俯瞰姚邵畈村。(记者 梁永锋 摄)

文明乡风拂面来

姚邵畈村有一个建于康熙年间的章氏宗祠,诸暨农具博物馆就设立于此。

农具博物馆面积为720平方米。走进馆内,传统农耕文明“气息”拂面而来。展陈品包含用于耕种、收割、储藏、加工等的传统匠具,也包含农耕典籍等,共计300余件。章林桥老人记录数十年的账本也曾在这里展出。

“现在,农具博物馆所在地也是姚邵畈村的文化礼堂,平时经常接待研学团队,游客可以体验各种传统农具,听村民讲农耕故事。”东和乡党建工作办主任裘琪珩介绍,该文化礼堂是四星级礼堂,平时月均活动在5场次以上,“村里还有一支戏曲队,像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活动会更丰富。”

2020年,姚邵畈村还设立了村级关爱基金,发动党员干部、爱心人士筹集基金,4年来已有2000多村民从中受益。不仅如此,东和乡“和”声音宣讲团、“和大姐”志愿服务队以及诸暨市孝德文化研究会、爱心义诊团队也经常“光临”姚邵畈。

“在家门口就能理发、看病、听戏,还能吃上爱心食堂饭,你说生活好不好?”得知记者来意,村民宣奶奶喜滋滋地说。

东和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常住人口中高龄独居、生活能力欠缺的老人比例高。2019年,东和乡友谊村作为诸暨全市最早建立爱心食堂运营模式的行政村之一,开始了爱心食堂先行先试探索。2021年12月,东和乡12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爱心食堂。

采访当天,中午11点不到,姚邵畈村爱心食堂的餐位已渐渐坐满,就着营养均衡的一荤两素,老人们乐呵呵地拉起家常。姚建超说,多的时候,有50多位老人来这里吃饭。

记者从诸暨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了解到,面对“舌尖上的养老”“老年人精神上的匮乏”等现实难题,今年,诸暨市委宣传部和诸暨市民政局牵头,联合20多个市级部门,正在推动爱心食堂向集老人助餐、医疗健康、文化娱乐、志愿便民于一体的“一站式”养老综合体迭代升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记者手记

万千“岩畈”在生长

最近两个月里,我到章林桥老人家拜访了两次,又通了18次电话。每次通话,老人都有“新闻”可以讲。

“光是今年,回村里找工作的中老年夫妇就有3对”“咱们这边启动了秸秆资源置换政策,6公斤秸秆可以换1公斤化肥,10公斤可以换一把镰刀,50公斤可以换一把锄头”“伊顿果园的苹果和柿子熟了,种得很好”……

老人在诸暨市东和乡姚邵畈村生活了一辈子。他出过的远门一只手便数得过来,连诸暨城区也去得很少。村庄的每一抔土、每一棵树、每一毫厘的变化,却都在这位普通老农的心尖尖上。

他记录下的家乡曾经只有绿水青山之美,而75年来,它美得更多元了。它有了良田美墅、小桥流水的生态之美,也有了文化礼堂、乡村博物馆的“枫”景之美,还有了瓜果飘香、四方来客的“丰”景之美。

正如作家梁鸿笔下的梁庄一样,岩畈不为人所知,它也是中国无数相似的村庄之一,无特殊之处。但随着20多年前“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全面推开,浙江万千乡村彻底焕发新生,今日之岩畈与昔日之梁庄已然大不同。作为浙江乡村的一个“细胞”,岩畈已成为了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农村产业兴旺、乡村环境宜居、农民生活富裕的一个缩影。

我在采访中欣喜地发现,多年前鲜有人气的小山村,如今有了不少“逆流”来寻找“诗和远方”的年轻人。中国乡村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正在千万个“岩畈”悄然变革。

老人说,这天翻地覆的变化他曾经哪敢想,但今天他真真切切看见了。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翁佳美 编辑:孟周霞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