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好家风世代传承
沿着诸暨市东和乡右溪前行,从一座小桥左拐穿过弄堂,岩畈道地豁然开朗。四周的农房围起一个篮球场,有位村民正戴着草帽在其间打芝麻。
记者已数次来过章林桥老人家,对这里已是熟门熟路。9月8日,记者再次登门,这次与老人约定,听他讲述笔记中记录的“章林桥家庭”75年的变迁史,这也是时代巨变中,中国无数个普通家庭的变迁史。
婚礼
爷爷结婚“一桌酒”
孙女出嫁置房产
章林桥陈凤夫妇与小儿子战军一家同住。家中布置得挺喜庆,四处张贴着红彤彤的“囍”字。墙角,还摆放着章家大孙女章敏“热乎”的结婚照。今年,孙女从这里出嫁了,老两口很是欢喜。
根据老人编写的《岩畈章氏家谱》记录,村里的章氏已延续到45代,而章林桥家刚刚准备迎接第44代。“孙女快生娃娃咯!这几天,儿媳妇去城里照顾她了。”老人拿出拍摄于几年前春节的一张全家福,乐得合不拢嘴。照片里,章家三代28口其乐融融,10月份,老两口就能盼得“四世同堂”了。
老两口育有6个孩子,三儿三女,有意思的是,孩子们的名字里都带一个“军”字:钢军、水军、志军、伟军、文军、战军。早年间,水军、伟军已不幸故去,但一大家子团结有爱,很快便度过了最伤怀的日子。
章林桥说,大女儿出生于1958年,当时全国掀起大炼钢铁运动,他便给女儿起了钢军一名;因为非常敬重抗美援朝志愿军,他又为二女儿起名志军;小儿子出生的时期,周恩来总理发表了关于战斗军队的重要讲话,老人就将他起名为战军……每个名字都凝结了老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翻看乡村笔记里的“岩畈林桥户婚龄表”,关于婚仪变迁的话匣子也从这里打开。
1956年8月13日。和妻子结婚的日子,章林桥至今仍能脱口而出。
“那年我23岁,阿凤18岁,结婚前我们几乎没见过面。”章林桥说,结婚那天,家里办了一桌酒,亲戚四邻凑到一起吃了个饭,喜酒钱大约花去12元,贺喜的亲友带来的也都是簸箕、脸盆、毛巾等生活用品。在欢快的唢呐声中撒一把糖,抢到彩头的别提有多高兴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自由恋爱之风悄悄吹了起来。大女儿钢军23岁嫁到了萧山,衣服、被褥以及缝纫机等嫁妆上通通别上大红花,在岩畈娘家摆了几桌酒,一共花销200元。根据章林桥估算,当时男方娶亲大约花了上千元。
章家小女儿文军结婚时已接近上世纪90年代。文军通过亲友介绍与丈夫相识,在工作地江苏扬州成婚定居,当时光是办婚宴就花了2万多元。“最小的女儿嫁得这么远,我们当时实在舍不得,还闹了一阵脾气,连去扬州吃喜酒都是被哄去的。”老人回忆过往,脸上不自觉露出满足的微笑。
今年初,章林桥29岁的大孙女章敏出嫁,小夫妻在诸暨城区置了房产。婚礼当天,宴席摆了十几桌,好不热闹。
通过老人的记录,记者也发现,近年岩畈的婚丧嫁娶风俗有了可喜变化。许多村民自觉响应“办酒不铺张、礼金不攀比、丧葬不迷信”号召,一桌饭菜标准降到千元左右,许多新人还主动向村里的关爱基金捐款捐物。“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结婚场面也是越来越有特色。”章林桥说。
章家全家福。(资料图)
收入
8口人曾挤40平方米老屋
如今吃得好还要穿得美
社会的变迁,教育的普及,也让几代人的生活观念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章林桥的家庭收支记录中,记者看到,1996年,全家(章林桥夫妇及小儿子战军一家)支出总计8757元,其中吃穿用度方面的支出为5999元。到了2008年,全家支出共计达到34473.8元,吃穿用度方面的支出为9670元。老人告诉记者,这份收支记录从1950年记起,历史资料被诸暨市档案馆收藏,目前无法展示。记者发现,这份记录终止于2009年。
“2010年,我们家搬进新房,也就不再记收支了。”章林桥坦言,其实是记不过来了,“以前舍不得这舍不得那,一年就买几件新衣裳,吃吃自家种的小菜。现如今,大家不仅吃得好还要穿得美,用度也就记不完全了。”老人说,特别是微信、支付宝等手机支付方式在年轻人群体里普及,一大家子的花销就更难统计了。
采访间隙,章家老幺章战军领着记者,来到岩畈道地另一头,这座一层半高的木结构老房子,是章家人曾住了几十年的祖宅。
“你很难想象,我们小时候,眼前这地儿是养猪的。三四头猪和咱家8口人就挤在这4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章战军说,3个姐姐就挤在一张床上,几个兄弟则在另一个“房间”,所谓房间也就是用竹篾席子隔开空间而已。
这些也都体现在章林桥老人的乡村笔记中。1998年,章家养猪的收入达到峰值3257元,其他还有茶叶收入1033元,西瓜收入276元,蚕茧收入462元,耕田收入4300元,笋收入288元……总收入12000余元。到了2000年,章家养猪收入降至1100元,茶叶收入降到512元,但家中添起了织机,织布收入4500余元。2008年,章家正式告别养猪、养蚕,农作物主要为茶叶、西瓜和花生,织布收入高达22470元,出售其它农副产品的收入达到近万元,还有部分战军夫妇打零工的工资,总收入达到4万余元。
章家人辛勤劳作、勤俭节约,2010年,家里告别了40平方米的木结构老屋,搬进了两层半的新楼房,并铺上了地砖、地板,楼上楼下都有现代卫浴,逐渐添置了彩电、电饭煲、电扇、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老两口一间房,战军夫妇一间房,孙子孙女也都有了各自的房间。
养羊也是家庭的一部分收入。
教育
爷爷20多岁读初中
如今孙辈都是大学生
章林桥1933年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因个头小、力气弱,没能继承家里的手艺,13岁那年被送去了学堂。上世纪40年代,整个岩畈只有3个人上了学。章林桥是块读书的料,上世纪50年代初考入了当时乡里乡外最好的学勉中学。
“这是我上初中时的照片,我20多岁才上中学。”章林桥笑着回忆。初中时的他很爱读书,特别喜欢看文史类书籍,一次,看到班主任陈炳荣桌上的《枫桥史志》来了兴趣,便追着老师要来看。“老师叫我拿去,还叫我想看什么资料尽管问他。”章林桥后来才知道,这本《枫桥史志》正是他的班主任编撰的。这也在少年章林桥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那时的他就培养起了写日记的习惯。
初中毕业后,章林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金华一中,但因家贫凑不出学费,与高中生涯失之交臂。不过,那个年代能读书的人少,章林桥已是新中国成立后岩畈村的第一个中学生。
那个年代,女子没有太多读书的机会。出生于1938年的陈凤只读了几年小学,识字不多。2021年,老太太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状况时好时坏。采访时,她忍不住夸赞老伴是村里“顶聪明”的人:“啥都懂,以前我家总有很多人来做客。”
新中国成立后,“章家军”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大女儿钢军、小女儿文军是初中学历,二女儿志军是高中学历,男女接受教育权利平等。
“现在年轻人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了,孙辈都是大学生,我的一个外孙女还曾到国外学习了一段时间。不过社会上研究生、博士生也越来越多了,普通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章林桥虽不出山村,但因为每日看报、看电视,心里装着“天下事”。
翻看家庭相册是老两口的一大乐事。
家风
父母相携一辈子
儿孙绕膝常团圆
不仅如此,嫁到外地的章家女儿们也时常与父母团聚在一起。
“嫁得离家最近的志军经常送蹄髈、鱼虾来看我们,嫁得远的钢军和文军也都很孝顺,多亏现在交通方便了,逢年过节大大小小全部回家团圆。”章林桥说。
老人在2021年5月的一段笔记里这样写道:“相隔数百里,无法多探望;高速高铁通,四时圆梦想。”讲的便是交通的飞速发展,拉近了自己与远嫁扬州的小女儿文军的距离。
章文军回忆,从诸暨到扬州,距离不算近,也并不太远。但那时城乡公交还没这么便利,一两个小时才有一班,路上颠簸1个多小时才到诸暨汽车站,再买上从诸暨到扬州的客车票,摇摇晃晃地,又起码六七个小时,去一趟扬州,路上就是大半天。
“现在我们开车来接,4小时就直达老家。”章文军感慨,现在每次回到家乡,都会感受到村庄日新月异的变化,只是父母年纪大了,心有余力不足,走不动了。
采访接近尾声,章战军挑着一担牧草往羊圈走。他家的家禽家畜格外干净,身上的毛色雪白雪白,羊圈、鹅棚也都铺着干净的稻草,一看就是“讲究人家”。
章战军笑着告诉记者,家里养了2头山羊、10只大鹅和3只小狗,“以前家里养猪是为了维持生计,如今是为了美好生活。”逢年过节,在外的兄弟姐妹都会回来,大鹅多是给家人吃的;羊是对外出售的,希望能卖个好价钱;狗就是家里的宠物了,孩子们喜欢。
儿孙常至,林桥家的相册越来越厚。一旁的陈凤老人一直静静地翻看着家庭相册,嘴角上扬。拍摄于去年春节的合照里,章林桥夫妇倚靠在床头,双手相牵。“孩子们经常想带我们进城,只可惜我家老太婆‘傻’了,我这老头子‘瘸’了。”章林桥说,3年前,老伴患了阿尔茨海默病,去年春节,自己的腿摔伤了,好在还是能互相照顾,“我们相互扶持了一辈子”。
75年岁月就这样在林桥家静静流淌。
在最新的一页记录里,老人这样总结他的家庭变迁:“时代在发展,章氏在延续,文化在提高,婚龄在推迟,寿命在延长,生活在提高……”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翁佳美 文 梁永锋 摄 编辑:孟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