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时间之“书”

2024-09-30 16:18

来源:

百万字的乡村笔记里记了啥?

导航“诸暨市东和乡岩畈”,地图上出现了一片树冠状的“绿谷”。在浙江中北部这个不足2平方公里的自然村四周,浙旅投·春风十里小镇、尧舜·养心谷等正因绿水青山而兴。

现年92岁高龄的章林桥一直生活在这片“绿谷”里。这位普通的农人以质朴的双眼观察生活半径,用勤快的笔头记录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家庭与村庄的日出月落。

老人自嘲,他笔下的《岩畈村志》,是一本“三无”村志——囿于专业知识,记录的内容没有形成明确的篇章结构;鲜有文献、图表等权威展示;缺乏专业人士指点修编。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老人从百万字笔记中整理出的10余万字志书初稿以岩畈自然村为记述范畴,通过微观视角展现村落的文化、风貌,大到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小到房屋改造走向、村民教育变迁、交通出行变化,真真切切“解剖”了一个“活”的村庄。

与其说是一部村志,不如说这是一本在岩畈“切片”中感知乡土中国的“时间之书”。

岩畈人的“手写百科”

老人收集的各式证件。(记者 梁永锋 摄)

章林桥的家在“岩畈大道地”边,那是一幢两层半的小楼房。

老人和老伴的卧室在二楼,窗边布设着一张老旧而整洁的书桌。书桌的右边就是衣柜,但老两口的衣物、被褥却一摞摞地堆叠在地板上。“衣柜里被我的档案盒和记事簿堆满了,衣服没地儿放了。”老人有些不好意思,说罢便打开衣柜。用档案盒装好的几十本原始手记整齐地码在柜里,老人用力从侧边掏出一只“百宝袋”。

这只印着“东南福地 和美之乡”的文件袋里,装着一本泛黄的毛毡本、一本挺新的记事簿、一本水蓝色的相册、两只装满零散笔记的文件夹,还有一沓报道剪贴资料。晚报多年前的报道资料也被老人用心珍藏在这里,记者留下的姓名和电话在毛毡本的扉页很是醒目。这本毛毡本便是老人花了20年时间归集的村志精华,囊括人文历史、交通医疗、工农商贸等24个章节。

“这些年,我又记了几个新篇章,一直想给你瞧瞧。”老人宝贝地翻开新簿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岩畈人的400多个手机号码。

“无论是外出上学的,还是在外经商的,或是远嫁省外的,只要有手机的,在我这里都能查到。”这两年,老人走村入户,哪怕是早已举家迁出村外的,也想尽办法查到电话号码,仔细地记在本子上。“别看现在年轻人都有智能手机了,咱们村里还是经常有人问不到联系方式。”老人说,“特别是互联网还不普及的时候,大家有什么要查的,都会来问我。”这让他感到格外满足。

“林桥老师是百事通呀!”一位路过的村民说,前些年,在章林桥的帮助下,走失40多年的“芳芳”得以与亲人团聚。

2018年前后,有个26人的上海旅游团到春风十里小镇旅游。行程结束后,一群上海游客分头向周边村民们打听:是否知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个叫“芳芳”的女娃去了上海。可一行人跑了大半天也没找到线索,一个村民提醒道:“不如去找林桥老师问问。”

原来,他们是受朋友芳芳所托前来寻根。芳芳只说“春风十里”的山脚根是她的老家,父母叫章耀亮和黄鸽。

得知上海客人的来意,章林桥的脑海里很快闪过一个名字:丹儿。“芳芳我不晓得,但我们村那时候刚好有个丹儿两岁时被送去了上海。她的父亲叫耀亮。”章林桥翻出自己十多年前编写的《岩畈章氏家谱》,印证了他的猜想。

章林桥立即将芳芳兄弟姐妹4人的信息告知了上海客人:“芳芳的父母已在新疆离世,她的哥哥在上海,弟弟在新疆,姐妹在湖北。”

那年,芳芳和亲人在上海重逢。再后来,兄妹5人还回岩畈专程看望过章林桥老人。

除了村民电话和许多家庭信息,记者还看到了岩畈修祠堂捐款统计、历年作物收成、历任村干部资料、经受过的天灾人祸纪实、部分年份全村收入情况摸底等具有统计意义的实用信息。

起初,青年时期当过代课老师和大队会计的章林桥只是习惯性地记账,哪知一记就是75年,记录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其中62本被诸暨市档案馆收藏,成为地方统计数据的样本,这给了老人很大的鼓舞。于是,老人慢慢产生了让这些流水账丰富村史的念头。

2016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郭润涛带领团队来到诸暨,进行有关农业合作化时期的调查项目。“他们要连贯性的资料,我记录的互助组、生产队的资料正好是不断掉的。”老人说,自己的“手写百科”又一次派上了用场,真的很开心。

村里的那些人和事

一张夹在文件袋里的信纸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纸上罗列着《二头谷风波》《皮夹失而复得之说谎的教训》《访问余缺粮户》《百分牌的秘密》《乡里乡亲领茶款》《小姨娘去上海》等45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题目。

与毛毡本上的工整字迹相比,这张纸上的字难以辨认一些。这是老人近期打的“草稿”,他打算为村志增加一个新的章节——岩畈故事。闲谈间,老人讲起了“乡里乡亲领茶款”的往事。

东和的十里坪茶场名声在外,每到采茶季,乡里的妇女都会争相去茶场做帮工,但工资要集中到过年前才发,这便导致每次领工资的队伍要排几里长。会动脑筋的章林桥提出,凡是岩畈需要排队领工资的妇女,都可以请他代排队领取,但需要支付1%的工资作为报酬。听到消息,妇女们纷纷跑到章林桥家托请:“章老师,那就请你代领吧!”

收好茶票,列好表格,厘清账目,章林桥一看,呀,竟有20多户!当时,一天做工的工资不过三四元,他心里美滋滋地想:“这下,我半天就能赚上二十几块嘞!”廿八夜一早,顾不得吃饭,他便冒着大雪往茶场赶,窗口人挨着人,好不热闹。等终于轮到章林桥,一一校对、领回20多人的工资,又历时两个半小时。因为领到的是整钞,认真的章林桥还特意赶到信用社兑成元、角、分,用报纸一一将20余户的工资包裹好。

可等到回村发茶款时,一贯实在的章林桥突然没了主意。看着一户户过年不易,1%的代领费他怎么也开不了口了。“那天,不仅白忙活了一场,还被队伍后面的邻村人骂个不停。”老人回忆道,但也正因如此,自己在村里收获了用金钱买不来的乡情。

目前,老人已简单记述了10多个故事。

除了岩畈故事,涵盖了岩畈村发展细节的《百个第一》《岩畈大事记》等几个篇目也引人入胜。

“1956年,全村第一家小店,长寿小店;1979年,全村第一个女驾驶员,章月芹;1982年,全村第一只手摇电话,章高生家;1987年,全村第一台彩电,章仲苗家;1988年,全村第一台冰箱,章尧法家……”

“1951年,岩畈村实行土地改革,村民章楚良参加抗美援朝”“1961年贯彻人民公社‘六十条’,全村成立5个农业小组”“1978年,岩畈因水灾损失惨重;村实行联产计酬”“1995年3月,全村开始安装有线电视”“2006年,岩畈村道路硬化;并入姚绍畈村”“2024年,东和乡打造新文旅经济引爆点,省属国有企业入驻开发”……

老人的文字似能把时光拉回到从前。

正如1978年“6·16”水灾,岩畈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细节记录令人动容:“为把灾情降到最低,上级派人支援,各部门连学校派人支援,修复水毁工程,当时,岩畈村民上下一心提出:挑沙搞承包,大小都抲牢,畚箕拎石笈挑。松樟蜡烛当灯罩,挑得眼泡肿袋袋,走路样子像驼背,各行各业齐支援……一天任务抵6天,先后突击13天……泥沙挑完晚稻种完,敢与天斗人定胜天!”

75年的跨度,岩畈村的大事小情就这样跃然纸上。

“顺口溜”里看今昔

章林桥喜欢写顺口溜。

他在最得意的一篇《“五一”囡接娘》里,这样写道:“龙虾加甲鱼,包子添豆浆,一餐二两饭,排骨山药汤;饭前茅台酒,饭后中华香,回忆五八年,大锅吃食堂”“踏上‘复兴号’,高铁到苏杭,大女杭州接,生日蛋糕尝”……

这篇200多字的顺口溜写于2021年“五一”节后。“我和老伴被小女儿接去扬州小住,一路上,我们老两口真切感受着中国老百姓方方面面的好生活!”章林桥高兴地说。

上世纪50年代,章林桥去枫桥镇读初中,20公里的路旱季扬尘、雨季泥泞,要靠双脚来回;70年代需要步行到东和乡,才能乘坐中巴车进城;90年代步行到邵家埠就能坐车;2000年家门口通了公交车,如今家家户户小汽车,到哪里都方便;现在,高速、高铁、飞机,外出探亲旅游更便利。

交通之外,记者还从老人的顺口溜中感受到了更多方面的社会巨变。

“五十年代讲打扮:的确良,假领头,电光扣亮闪闪;尼龙裱,细花头,新手表起亮头;金星笔,胸口头,自行车出风头;缝纫机,衫里头,这种人物有派头。”

“社教运动时期:大溪沙滩成良田,牛团旱地成梯田;蚕茧产量上一千,茶叶收入五千元;自发电灯到十点,迟点早点招呼点;一天三次广播声,天下大事蛮灵清;过去买菜枫桥街,目前村内有小店……”

“八十年代吃住行:青菜萝卜苋菜梗,猪肉棚鸡带鱼鲞;平时土烟或香烟,饭前要吃瓶装酒;外出三卡到门前,农民大多要买菜……”

“九十年代结婚造房:解放前白订白讨,七十年代要千钞,目前形势步步高,上万排场不可少;解放前讲百田,八十年代上千田,目前瓦房有平台,马赛克来上瓷砖……”

根据章林桥的记录,1987年,村里有人家迎娶了一位外乡姑娘,嫁妆里头有个“稀奇古怪”的东西——煤气罐。那个年代,村民都没见过这个又长又圆的东西,纷纷跑到人家里看,嘴里还念叨着:“怎么像炸弹啊,不会炸开吧?”

再如,记事簿里写道,1979年起,逐步富裕起来的村民掀起了“造房热”;从靠山建房到建到路旁,从小型平房到四层楼房,章林桥都有细致的观察。2018年起,美丽乡村游客如潮,当年正月初一,岩畈附近的春风十里小镇一天接待游客14000多人次,堵车堵到1.5公里外的木瓜岭隧道。据章林桥统计,村民在外摆摊卖了整整10天的土特产。

如今,村民已很少上门求助了,章林桥的资料也逐渐成为历史。“时代发展太快,我的笔跟不上现在发展的速度咯!村里出了多少大学生,添了多少小汽车,办了多少企业,有了多少高级电器,我统统记不过来了。”章林桥说。

专家说

活的村庄 活的文化



梁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深度开展乡村田野调查,著有梁庄纪实三部曲《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梁庄十年》。)

我对章林桥老人写的内容特别感兴趣。他坚持了70多年的日常生活记录,就像是一本全方位展现他所在村庄的“百科全书”。有这样的书写,有这样的老人,是这座村庄的幸福。

我们可以通过老人的记录看到一个“活的村庄”的“活的文化”。它是活生生的历史,一个关于人的存在、村庄的存在、文化的存在的记录,所以我个人觉得他的这份坚持很有价值。他的文本记录可以成为一份重要的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政治学研究的参考文本。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我们中国社会一个微单元,一个最小组织单位——村庄。中国村庄经济社会的变化,以及大的时代变迁,都可以在这里面找到一些依据。

它是地方史,同时它又不单单是地方史。在这个村庄的政治经济变迁、人和情感的变迁里,可以触摸到“大”的历史变迁,所以它是一份全方位、跨学科式的记录。

浙江乡村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作为先行者较早走上了乡村振兴的道路。我也希望有机会可以到他所在的村庄走走,去翻阅他的历史手记,看看过去的人、过去的声音、过去的故事,是如何通过他的记录“活”下来的。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翁佳美 编辑:孟周霞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