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凌燕带着学员们做起了直播卖货。
陈凌燕临摹西安画家任靖华东湖风景写生画的拼布作品。
展柜里,老奶奶们的拼布作品。
《祖母花园》拼布作品。
“拼布,是一门接地气的艺术。”9月下旬的一个下午,在柯桥区兰亭街道老年学校的拼布工作室,手拿针线的奶奶们正专心拼接着眼前的碎布,这并不是缝补衣物的简单家务,而是发挥巧思让布料拼接创作为手工艺品。今年3月,兰亭街道老年学校正式推出拼布课,由高级拼布师陈凌燕授课,得到了老年学员们的热烈响应。老年学员们还进一步探索线下寄卖、直播带货,打造拼布共富工坊。
见习记者 张伊力 文/摄
“没想到这点家务
还能成为艺术”
走进兰亭街道老年学校拼布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壁挂作品。拼布班老师陈凌燕介绍,这幅作品长3.15米、高2.1米,由96块不同花色的拼布作品拼接而成,是第一届拼布班20余位老年学员和老师共同创作的。作品取名为《祖母花园》,既代表着构成作品的六边形图案“祖母花园”,也代表着作品创作背后每一位心灵手巧的奶奶和外婆。
“我喜欢做针线活,但从没想过这点家务还能成为艺术,很有成就感。”今年80多岁的朱文娟是拼布班年纪最大的学员,此时她正眯着眼睛对光穿线,费了不少工夫,而后针线翻飞,一双巧手很快拼出了手机包的雏形,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工作室里还有很多布包、布篮,都是陈老师创作的,我也想学。她的手怎么能这么巧!”朱文娟说。
陈凌燕来自浙江民艺拼布博物馆,退休后正式从事拼布设计与培训。她被兰亭街道老年学校邀请担任拼布课老师后,除了每周四上课,其余时间大都在工作室内潜心创作。如今,工作室的展柜中不仅有实用的杯垫、布篮及绣球、布老虎等传统布艺玩具,还有富有民族特色的布包、带有兰亭水蜜桃元素的挂件和装饰品,既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也有契合现代化审美的发展。
在拼布工作室的入口处,记者还看到了一幅精美的拼布壁画,同样由陈凌燕制作,临摹的是西安画家任靖华赠给兰亭街道老年学校的东湖风景写生画。一块块碎布拼出了小桥流水、一叶孤舟、树影斑驳,布料的独特质感与水彩相比,使色彩对比更为强烈,极具观赏性。
“柯桥是一座‘托在布上的城市’,在这里,拼布艺术有着无限可能,也希望能有更多人感受到这门艺术的魅力。”陈凌燕笑着说。
“传承传统手艺,
还能带来快乐”
提出开设拼布课的是兰亭街道老年学校现任校长张银燕,而她的念头源于初到兰亭街道时的“惊鸿一瞥”。“刚来的时候,我偶然瞥见路边有个博物馆,觉得比较新奇,就问了我们老年学员,才知道原来绍兴有个浙江民艺拼布博物馆。”张银燕说,后来自己去参观时,被展示的拼布艺术藏品深深震撼了,甚至看到了布拼出来的王羲之
书法作品,“我想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并不了解这门传统手艺。又听说我们老年学校2016年曾开过这门课,阿姨们很喜欢,我就下定决心要重启了。”
于是,张银燕从博物馆请来了陈凌燕,并将老年学校一楼的一间仓库改造为拼布工作室。
然而,虽然拼布是小碎布的拼接,但要做出好的作品,用到的布料较为昂贵,对老年学校的运营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也是拼布课曾经闭课的原因之一。张银燕四处奔走,联系了多家柯桥纺织企业,与他们协商能否低价出售边角布料。不少企业在了解到是为给老年学员们提供拼布材料后,当即表示愿意免费提供。
“我相信,一门传统手艺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年轻一代的责任,也是老人们共同的心愿;在学习拼布的同时,也能为他们带来快乐,是一件‘双赢’的事。”张银燕说。
探索直播带货
打造拼布共富工坊
兰亭街道老年学校拼布工作室还开设了抖音直播,每周四下午,在直播间里,没有华丽的话术和浮夸的动作,只有老年学员们埋头创作的身影,再配上陈凌燕朴实的讲解,她轻声细语地向屏幕那端的观众介绍着当天课程的内容、所用布料的质地,以及拼布制作的技巧,比起直播带货,更像是同步开启了线上的拼布课堂。
张银燕告诉记者,最初把老年学校的课搬上直播平台,一方面是考虑到拼布工作室的运营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是老年学员们拼布热情高涨,下课后还经常留在工作室里拼一些小挂件、零钱包,所以希望能够搭建起一个平台为老人们的作品进行展示或售卖。“现在拼布课的直播更多是展现上课场景。目前拼布还是比较小众的艺术,首要是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门手艺和这群可爱的奶奶们。”
除了直播带货,线下售卖也在同步进行。今年上半年,兰亭街道老年学校带着奶奶们的拼布作品在柯桥区瓜渚湖集市上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摆摊,获得了不少市民的好评;与此同时,张银燕也在与柯桥古镇的商家联系,希望能够寄卖一些带有兰亭特色的拼布作品。
“每次有人点赞我们的拼布作品,奶奶们都很高兴,因此学校探索共富工坊的直播和寄卖的形式,也是希望不要让老人们的期待和努力落空。”张银燕说,兰亭街道老年学校还在筹备毛线编织、藤编等手工艺课程,也呼吁更多老年学校加入到传统手艺的传承中来,“让我们一起将银发经济做得更好。”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