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地官·土训》记载:“掌道地图,以诏地事”,说的是地图包含有山川河流、城镇分布、关塞险要、四方地物等信息,历来被军事家视为抢关夺隘的机密情报,在国防安全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日,笔者翻阅明朝万历《绍兴府志》、清朝《康熙会稽县志》,无不为其精心绘制的海防图所深深折服,尤其是卫所、堡寨、烽堠、巡检司等防务设施,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现恢复重建的古常禧门遗址。
A
明朝卫所制度
凸显防御
卫所制度是明朝重要的兵役制度,不仅糅合了唐、宋、元朝兵卫制优点,而且还配备独立火器部队,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效果,其根本特征和主要作用有三。一是因防设卫。《明史·兵制二》载:“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作为一种防御性军事体制,主要在重要城镇、交通枢纽设卫。二是以屯养军。明代在吸收以往军屯田经验基础上,寓兵于农,守屯结合,既可以消除戍卒的更代之烦,又能够减少征调输运的劳累之苦。三是军籍世袭。明代实行军民分治,全国户籍分民、军、匠三类。军丁世袭,一人从军,全家皆为军户。军户世袭后,兵源得到可靠保障,军屯合一又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使军心较为安定。
明代,绍兴府由于地处东南海防前哨,形势险要,所以打破常规,特设绍兴卫、临山卫、观海卫3卫,下设三江所、沥海所、龙山所、三山所、余姚所等5所。3卫5所,隶属浙江都指挥使司。卫所城堡作为明代重要御敌工事,但在地图上不标注具体要塞炮台位置,只绘制与各军事设施紧密相连的烽堠方位。烽堠,又称烽火台、烽燧、烟墩,为古代战争的敌情警报,常在视野开阔的高地山峦构筑,且沿官道两侧布设。明朝绍兴府烽堠,已有教场派兵驻守,薪粮充足,置弩于上,凿井在旁,故有“有寇来犯,昼燃烟,夜举火”之说,也就是说白天若有敌人袭扰,就燃起浓烟报警;夜里则点起大火,以烟火传递信息。所以,夜里点火叫烽,白天放烟叫燧。
B
两张海防地图载入地方史志
明万历《绍兴府志》卷二记载:“三江所城,在府城北三十里,山阴浮山之阳,践山背海。为方三里二十步,高一丈八尺,厚如之。水门一,陆门四,北则堵焉。城楼四,敌楼三,月城三。引河为池,可通舟楫。兵马司厅四,窝铺二十,女墙六百五十八,墩台七”。
三江所城图(明万历《绍兴府志》)。
《绍兴县志》收录“三江所城海防图”,并作详细注释:三江所城为海上门户,宜防守,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所,下辖蒙池山台和航坞山、马鞍山、乌峰山、宋家溇、周家墩、桑盆等六烽堠。三江和白洋设巡检司,分别配备弓兵一百名和三十二名,军势颇盛。为防倭入侵,嘉靖二年(1523)增筑。清康熙三至八年(1664~1669),绍协副将在此戍守,设有乌峰台、碧山台、蒙池台、巫山台、宣港台、桑盆台六座炮台。
清《康熙会稽县志》同样收录“沥海所城海防图”,并作注释:沥海所城,位于城东北70里,北濒杭州湾,近有施湖隘、四汇淮隘,易泊舟船。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所,设有烽火堠。有北门台、踏浦台两座炮台,每座设有炮位,该所东捍临山卫,西卫黄家堰,为戍守要地。
沥海所图(清《康熙会稽县志》)。
C
抗倭战役中涌现出的英雄谋士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十二月,倭寇频频入侵东南沿海,部分在会稽县沥海所登陆,千户张应奎、百户王守正、张永拼敌战死。三十三年(1554)正月,倭寇萧显部在松江遭参将卢镗痛击,经赭山逃往三江口,侵犯沥海、曹娥和余姚。卢镗追击,挫寇在龙山、慈溪一带,最终斩首萧显,余寇逃往定海。十一月,倭寇卷土重来,选择骚扰诸暨,见有防备,遂由枫桥经古博岭进入山阴。当时,绍兴城虽未设防,常禧门尚开,但倭寇登临跨湖桥后,远见城垛高耸,疑似有诈不敢闯入,转而去往柯桥,途中遇乡民姚长子,强迫其作为向导。姚长子佯装带路,引寇向西,进入四面皆水的化人坛后,即用方言密告乡人。倭寇看情况不妙,方知中计,把姚长子残忍砍死并剁成肉块。倭寇在荒凉小岛上被困数日,参将余大猷、会稽典史吴成器等率兵奋击,围而歼灭。乡人被姚长子义举感动,为其建立“姚先烈绝倭纪念碑”。
姚长子石雕像。姚长子右手紧握稻叉,左手握拳,双目怒睁。
另一位在东南平寇中屡建奇功的则是文人徐渭。嘉靖三十七年(1558)冬,升任浙闽总督的胡宗宪钦慕徐渭才识,多次相邀将其招入幕府。“渭知兵,好奇计”,提出倭寇不光是日本人,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沿海居民,他们或走投无路、或想不劳而获,才走上盗贼之路祸害乡里。剿灭倭寇祸乱,不在于无休止征战,而在于擒贼先擒王,并运用以柔克刚招抚之术。在“智多星”徐渭的神机妙算之下,倭寇头子徐海先被诱降,经他之手消灭多股小众势力,最后徐海人头落地。经过徐海内耗,再经徐渭计谋,另一名倭寇头子汪直也有意招抚投降。从中不难看出,徐渭不仅仅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而且还是一位精通兵法、智慧超群的实力派军事家。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通讯员 顾鹏程 文/摄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