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用竹器的人少,可我闲不住,也不想把这门老手艺给丢了。”9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富盛镇辂山村竹编老艺人夏国泰的家中,这位77岁的老人正坐在家门口编织竹篮,虽然动作有些迟缓,但他沉浸其中,享受着这份快乐。这位古稀老年编了一辈子的竹器,他家里还有个竹器“收藏馆”,里面放着30多件竹编生活用品,讲述着老人的竹编故事。
夏国泰带着记者走进一间盖瓦的民房内,这里放置着不少他的作品,有生活用品,也有生产用具,包括竹篮、竹席、竹匾、竹篓、竹罩板等10多种,其中竹匾规格较多。“有些是以前编织并使用过的,虽然有些旧,但舍不得扔掉。像这只竹匾,有50多年了,还是我当学徒时编的,编得比较粗糙。有些是新编的,如果村民需要,也会送给对方。”夏国泰说。
退休多年了,虽然编织不辍,但他的竹器坚决不卖钱。夏国泰说:“卖贵了,别人不要,卖便宜了,我又不划算。现在一天也编不好一件物品,还不如送给村民,图个开心。”一旁的村民萧寿告诉记者:“他竹编手艺好,人又热情,这么多年,我家用的竹器,都是他送给我的。”
学会编织竹器这门手艺,养活了夏国泰一家,也给他晚年生活提供了保障。夏国泰13岁时,跟随自己的堂叔学习竹编,后来进入当地一家竹器厂上班。那时编织的竹器被统一发放到各个村庄,用于生产生活。
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随着塑料、铁制用具的出现,以及政府对竹林的保护,竹器编织渐渐没落了。“我后来转岗从事铁具生产,一直到2002年退休。”老人说,他每月退休工资有近5000元,家里还有竹林和山地,生活富足快乐。他退休后空闲下来,于是重拾竹编,想守住这门老手艺,并把编好的竹器送给村民,以增进邻里感情。
编织竹器并不容易,包括选竹、储藏、削篾和编织等一系列过程。“竹子好不好,是竹器耐用的关键。竹子太老不行,要选择质地柔软结实、纹路紧密、匀称直挺的竹子。储藏也很关键,竹子砍回来后,不能在太阳下暴晒,要在屋内放置十多天后再用。”夏国泰说。
接下来进入编织环节,首先是削篾。“削篾很讲究,一定要细致,保证篾丝柔而有筋,这是耐用的基本保障;还有打磨,确保光滑无刺,避免使用时伤到手。篾有粗细,有些细小的篾,需要慢慢劈开。我刚开始削篾时,一不留神,手指就会被竹刀割伤。”夏国泰伸开双手,手心手背布满老茧,还有不少刀疤。
不同竹器编法不一样,所花的精力也不一样。竹篮从底盘开始,再编织篮框,最后是篮柄。竹匾先编织外框,再将一根根细小的篾嵌入外框内,篾与篾之间的方格,大小要一致,这样才整齐好看,使用也方便。
除了在家门口编织竹器,夏国泰还成了当地手艺达人。“前不久,富盛镇在乌石村举行活动,夏国泰被邀请现场展示竹编手艺,赢得嘉宾们交口称赞。此外,我们村里在寒暑假开设竹编课程,请他给孩子们上课。”辂山村党总支副书记单月江说。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晓宏 文/摄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