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23年浙江省社区医院名单公布,孙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榜上有名,至此,滨海新区辖区内省级社区医院达到3家。
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全面的医疗健康服务,这是滨海新区医疗服务不断提质增效的有力证据。近年来,滨海新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打造多元医疗服务机构,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基层扩容,有效增进了辖区约60万常住人口的健康福祉,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体验感、幸福感。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绍兴院区施工现场。记者 骆 烨 摄
筑牢基层医疗“第一道防线”
“之前总是腰腿酸痛,尝试多种方法也不见好,没想到火龙罐综合灸三个疗程下来,疼痛症状缓解了不少!”家住孙端街道的王大伯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孙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挖掘中医药潜力,上半年,艾灸、推拿、拔罐等中医非服药疗法惠及辖区千余人次,5月更增设中医护理门诊,提供平衡火罐、虎符铜砭刮痧等中医特色护理服务,让中医智慧融入基层医疗服务日常。
基层医疗机构,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滨海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不断提质升级。除了孙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马山街道、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两家省级社区医院也积极探索,持续提升医疗健康服务供给能力。
马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推进医疗数字化,打造“兰花苑智慧小屋”等智慧医疗服务点,上线“互联网+医疗影像云”平台与“移动输液管理PDA”系统,强化科技便民,改进诊疗流程,有效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精准度,优化患者就医体验。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聚焦安宁疗护质量提升与环境优化,积极推进省级标准化安宁疗护病房建设,并推出“居家安宁疗护”模式,为患者提供集MDT(多学科会诊)、疼痛管理、营养支持等于一体的优质安宁疗护服务。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共享
市里的名医到滨海各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老百姓在家用手机与三甲医院专家进行线上诊疗……近年来,滨海新区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群众看病就医体验。
日前,马山街道72岁的黄阿姨不慎摔倒,导致肠破裂,情况危急。马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后,迅速与“医联体”单位——绍兴市中医院开展联动沟通,市中医院紧急开启“绿色就医通道”,将黄阿姨转入住院治疗,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孙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利用数字化平台向群众提供鼻饲管护理、导尿管更换等10余项上门专业护理。”该中心负责人表示,中心与绍兴市人民医院、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等开展帮扶协作,引入市级医疗机构专家坐诊,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去年起,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总支和绍兴市人民医院临床十三支部进行党建共建,打造“联合病房”,通过双向转诊、专车接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良性机制。
沥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携手市级医院及相关生物医药企业,利用义诊、面访、科普等形式搭建“医企合作”平台,为居民提供上门健康体检、样本检测、指标解读及个性化用药指导等一站式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将健康关怀拉近至百姓“家门口”。
打造多元化医疗新地标
在强化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同时,滨海新区也致力于健全医疗服务机构体系,不断打造多元化医疗新地标。
初秋时节,走进滨海新区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绍兴院区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声隆隆,一派火热建设景象。记者了解到,省肿瘤医院绍兴院区主院区主体结构已经结顶,现已进入项目一期内部装饰阶段。
该项目被列入全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总建筑规模约50万平方米,建设床位规模2500张,计划于2025年12月前竣工。项目建成后将立足“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方向,重点发挥肿瘤专科特色优势,成为涵盖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等多个科室的综合三甲医院,与省肿瘤医院杭州半山院区形成双核心,进一步提升滨海新区医疗服务能力和健康保障水平,让更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医疗护理服务。
除了省肿瘤医院绍兴院区建设,去年整体搬迁至凤林路上的绍兴市妇幼保健院、多年前已入驻的民营医院绍兴袍江医院等,均有效改善了滨海新区就医环境和诊疗条件,为民众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滨海潮声)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诸丹萍 见习记者 张 柯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