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百业兴,道顺民心畅。
滨海新区位于杭州湾南岸、绍兴市北部,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地处上海、杭州、宁波等大都市区的交通几何中心,杭甬高速、杭绍台高速、常台高速等穿区而过,地铁1号线、智慧快速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投运。
近年来,新区持续优化路网体系,大力构建对外交通通道、区域交通枢纽、多式联动交通网络、内部交通体系四个交通层级,越东路智慧快速路和329国道智慧快速路编织起“立体交通网”。
大桥飞架,铺就发展坦途
眼下,位于滨海新区,由绍兴市城投负责建设的杭绍甬高速公路越东路互通连接线工程越东大桥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从高空俯瞰,正在建设中的越东大桥犹如一条“钢铁巨龙”横卧曹娥江南北两岸。
“越东大桥主桥计划于今年10月底前合龙,12月底主体结构完工,并于2025年6月底前具备通车条件。”项目指挥部相关负责人郑淼军告诉记者,目前项目总形象进度达到84%,今年完成有效投资1.85亿元。
总投资约19.51亿元,全长7.73公里的杭绍甬高速公路越东路互通连接线工程,是我市重大工程,也是绍兴城区快速路与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的重要纽带,将有效连通越城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其中,横跨曹娥江南北两岸的越东大桥是该项目的控制性节点工程,也是近年来我市建设规模和技术难度最大的单体桥梁。
曹娥江上,与越东大桥并行的还有袍江大桥。袍江大桥全长1977米,主桥为带飞燕式边拱的多跨连续系杆拱。目前,该桥正在进行综合提升工程。
“提升项目总投资1.2亿元,计划于2025年春节前完工通车。”项目负责人曾智荣告诉记者,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不会中断交通运行,计划通过4次交通转换完成大桥综合提升。同时,主桥在不中断交通条件下进行114跟吊杆更换,施工期间始终保证桥面标高和吊杆索力不超过允许偏差值。
越东大桥、袍江大桥、嘉绍大桥……越来越多的重量级桥梁出现,将进一步助力滨海新区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大潮,加速向大湾区乘风破浪。
路网密布,通畅城市“经脉”
“太快了,从绍兴北站过来只要20分钟。”国庆假期前夕,从杭州乘坐高铁前来滨海新区的施梦婷说。这个假期,施梦婷与住在兰花苑人才公寓的大学同学王彤相约一起游玩绍兴。
兰花苑向北6公里,便是“绍芯谷”片区。
“绍芯谷”东至越兴路、南至杭甬高速、西至新闸江、北至曹娥江,总规划面积约11平方公里,是绍兴推进制造业“腾笼换鸟”的标杆区块、袍江片区城市有机更新的先行试点、重要片区开发的关键节点。
不曾想到的是,“绍芯谷”此前却是“交通孤岛”。
“杭甬高速天然阻隔,海塘文保横向贯穿,片区南面仅有国周路涵洞一个主要出口。”滨海新区袍江更新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3月,“绍芯谷”百亿配套工程项目正式启动。这是滨海新区精心谋划实施的战略性、系统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打造“一路一廊一核心多节点”系列工程,计划总投资约100亿元,涵盖主要的交通路网、水系、景观带及公建配套的建设。
其中,先行开工总投资1.8亿元的马海路改造工程,作为“绍芯谷”首个市政配套项目,主要对现有道路病害进行修复,并“白改黑”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同步提升道路两侧立面、人行道、绿化、路灯等市政配套设施。
项目完工后,将有效提升马海路主干道界面形象,改善道路环境,提高通行能力。同时,马海路东延工程也在加紧谋划中,该工程的实施将最大限度的解决马海片区与滨海江滨片区、越城主城区等外界联系,改善马海片区“孤岛”现状,实现“绍芯谷”基础设施更新突破。
城市副中心,产城融合“智”绘蓝图
围垦年代,沥海人围涂造地,传颂着向海而生的传奇故事。今天,伴随着滨海新区的蓬勃发展,一座面向未来、拥抱湾区的城市副中心应运而生,磅礴崛起。
城市副中心规划总面积约29平方公里,地处绍兴滨海新区沥海街道,位于常台高速和杭绍甬高速交叉点的西南象限,西连杭州,东接宁波,北与上海、嘉兴一衣带水,南与绍兴古城、镜湖新城紧密交融,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城市副中心主要由东西向的南滨路与南北向的新城大道形成的一个“十字城脊”和围绕以滨海新区管委会为中心的三个“链环”组成,区域内规划了水城、水巷、水乡、水坊、水镇五个区块,其中核心区水城规划面积约5平方公里。
“目标是通过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高端产业服务的导入,建设高水平产业服务平台,形成一站式的产业服务核心,承担起大湾区南岸产业服务中心的历史使命。”城市副中心建设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滨海新区全力加速沥海城市副中心开发时序,以构建专业化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大湾区南岸产业服务中心为核心目标,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关的重点工程建设。眼下,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内在建的配套基础设施类项目共有30个,总投资约320亿元。
城市副中心范围内规划的“四横六纵”城市路网,已经建成“三横五纵”。目前从城市副中心任何一点出发,约10分钟即可快速抵达常台高速和杭绍甬高速两条高速公路的出入口。无论人员出行、货物运输,都能迅速便捷地抵达国际空港、海港、陆港等交通枢纽,为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城市副中心正成为融杭联甬接沪的桥头堡,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预计到2030年,城市副中心将成为一座拥有14万人口的产城深度融合的先锋智城、一座可持续生长的未来水城,这里必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璀璨明珠。
短评
变区位优势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
海风
大道通天,“孤岛”成中心;长虹卧波,天堑变通途。拥有得天独厚区位优势的滨海新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推进新区交通建设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助推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举。无论是投资百亿元打造“一路一廊一核心多节点”系列工程,为“绍芯谷”配套;还是建设杭绍甬高速公路越东路互通连接线工程越东大桥项目,为绍兴“六横八纵”快速路网体系建设再添重要助力,这些重大交通项目,都将进一步拉大城市“骨架”,打通城市经络,健全城市功能,助推新区持续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这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关键之举。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绍兴校区、文化艺术中心、健身中心、水街公共区配套工程等建成投用,浙江省肿瘤医院绍兴院区、配套人才房、沧海未来社区等更多的配套设施也正从蓝图走进现实,一个产城融合的城市副中心已然呼之欲出。先锋智城、未来水城,新区人们将共享更便捷的公共设施、更优质的生活资源。
大道如虹,前景可期。交通,自古以来是经济命脉、民生要义。滨海新区秉持“围涂精神”,在交通工程建设上跑出“加速度,一张外联内通的立体交通网已初步形成,一曲高歌猛进的交响乐已响彻云霄。相信不久的将来,新区将变区位优势为交通优势、发展胜势,谱写更激越、更动人的篇章。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章淳 编辑:王春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