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法律门诊”直通家门口袁越菲

2024-09-26 07:59

来源:

公共法律服务,关乎群众福祉和基层治理大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强调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今年以来,越城区聚焦百姓关切,将每月18日设置为“公共法律服务日”,调动全区法治力量下沉一线,走出了一条具有越城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9月18日,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采访团走访越城区多个街道和社区,感受这一探索实践在越城区产生的新变化。

法律服务送上门

长条桌上,立着公证服务、检察服务、法律咨询等几块醒目的标识牌。标识牌旁,整齐地摞着一沓沓法律知识宣传册。9月18日上午9时,记者走进越城区城南街道翠苑社区法治长廊,只见“越城区‘18’公共法律服务日”的横幅十分醒目,不少市民已经在排队等候。

“你好,我想做个遗嘱公证,需要准备什么材料?”看到工作人员就位,今年79岁的沈奶奶连忙坐下询问。

“您好,目前做公证需要提供身份证、财产证明、遗嘱原件……”公证处工作人员当即给沈奶奶解释起来。担心老人记不住,工作人员还掏出一张纸,一条一条写下来交给老人。“这比医生看病还细致!”沈奶奶竖起大拇指。

同样火热的,还有人民调解员潘卫东的席位。市民陶大伯与邻居闹别扭,要求对方道歉,但对方就是不同意,为此专门来请教潘卫东。潘卫东一边安抚他的情绪,一边在本子上记下事情的经过,“这件事啊,我还是建议您调解解决。您留个电话,过后我联系您……”

像这样的场景,如今每月18日都会在越城区各村、社区出现。今年1月起,越城区积极打造“18”公共法律服务日,构建“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即在城区6个街道社区步行15分钟以内、7个城郊街道乡村骑行15分钟以内、1个乡镇偏远山区车行15分钟以内,设置81个服务片区,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法律服务。

“我们社区老年人比较多,老年人口约占居民总数的30%。”提起公共法律服务日,翠苑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倪彩效很有感触,以前居民遇到法律问题,不知道咨询谁。虽然社区也有了解法律知识的工作人员,

但专业性还是有所欠缺。“现在每月18日都有一批法律专家来社区,现场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哪怕是节假日也风雨无阻,居民们都非常高兴。”

越城区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管理科负责人表示,法律问题往往较为复杂,可能涉及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多部门,集成式服务的形式能大大提升群众解决问题的效率,实实在在地便民利民。有时候,即便问题不能当场解决,相关部门也能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尽快安排解决。

专业指导暖人心

前不久,家住越城区府山街道书圣故里社区的李阿姨因为家中老人过世,在房产过户上遇到一些法律问题。正在犯愁时,她突然想起社区里有“法律明白人”,连忙赶去社区咨询。

李阿姨想到的“法律明白人”,名叫章慧秋,是一名社区干部。了解情况后,章慧秋先向李阿姨道明问题的症结所在,接着帮她联系了社区法律顾问董律师,让她在法律服务日这一天再来,由董律师当面告诉具体的解决办法。

做好公共法律服务,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的服务队伍尤为关键。当前,越城区不断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全区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部门上下协同、合力推进,社会力量也被充分调动起来,社区干部、职业律师、退休乡贤等一批“能人干将”频繁活跃在法律服务一线。

以每月18日的法律服务日为例,目前,全区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部门已累计派出1500余人参与。每场活动中,由村(社)干部担任的“法律明白人”和各村(社)的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也会全程参加,各尽所能,为群众答疑解惑。截至目前,全区已培育村(社)“法律明白人”1100多人,实现了每个村(社)3名以上“法律明白人”的目标;选聘人民调解员1000多人,村(社)法律顾问覆盖率达到100%。

队伍建起来后,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越城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进一步明确了对“法律明白人”、律师等群体的培养和管理,加强线上线下学习培训,不断拓宽他们的学习路径,提升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现在,学习的渠道可多了。”章慧秋笑着说,闲暇时,自己会通过“古越普法”公众号上的资源库学习,或直接向法律顾问请教。司法行政部门也会定期组织线上学法用法考试。“每个月的公共法律服务日,也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现场接待群众、实际参与调解等,自己对法律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章慧秋说。

除了帮助群众“问诊”法律难题,越城区的这支法律队伍,还承担起普法宣传的重任。“像现在,每次的公共法律服务日,我们都会穿插宣传扫黑除恶、禁毒、防范电信诈骗等方面的知识。”越城区城南司法所所长黄维说。此外,每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宪法日等时间节点,在越城区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村居院落,也常常能看到法律工作者的身影,向市民分发宣传资料,开展志愿服务。

基层治理法治化

“检察官同志,请问我的案子进展到哪一步了?”9月18日上午,在府山街道西小路社区的公共法律服务点,市民陆女士急匆匆走进来询问检察院工作人员。原来,半年前,陆女士与邻居发生纠纷受伤,在后续赔偿事宜方面遇到问题。“您别急,根据记录,下个月赔偿款就能下来。”检察官查阅后当即答复,陆女士也安心地离开。

据了解,陆女士与邻居的赔偿纠纷,经过多次协商后得以成功化解。对此,西小路社区的法律顾问邹宇迪很有感触。“通过这样的面对面交流,我们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被拉近,能够为他们提供更专业化、个性化的法律指导。”邹宇迪说,现在每天来进行法律咨询的市民数量明显增多。通过专业引导,大部分矛盾被成功化解在诉前。“有些时候,社区工作人员收到群众消息,也会及时联系我,我也会在法律服务日与群众当面沟通。”

在越城区司法局局长陈继瑞看来,“18”公共法律服务日承载了法治建设美好愿景,“希望通过公共法律服务日活动的开展,群众的法治素养能进一步增强,遇到矛盾纠纷,能够理性对待,依法维权。”

今年1至8月,越城区“18”公共法律服务日活动现场累计解决问题462件。如今,遇到法律问题找“18”已经逐步在全区范围形成共识,“家门口”服务、“指尖上”办事、“面对面”解答、“点对点”对接的新型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已逐步形成。

“下一步,我们将着眼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长效机制,把固定日活动与常态化工作结合起来,整合力量,直面群众关切,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成为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努力使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陈继瑞说。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