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干事与求是》一书的出版,我翘首企盼已久。就像看过塑形完成、等待烧制的“瓷胚”,我在两年前曾有幸读过书中绝大部分内容。著者何云伟是我十分敬重的老领导,他对待写作的态度和方法,令我常常感佩于他谋篇布局的思维高度、纵深取材的视野广度和反复推敲的严谨细度。而今书已闪亮登场,这不只是书,还是有心之人用一个甲子酿造的美酒,是一位干部为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是时代大潮在人们心中冲刷的印痕。
时光的佳酿
岁月是流经身心的河,有人取之酿成酒。真正的酒,好喝不上头。
《干事与求是》是何云伟关于成长历程、实践思考、理论研究的30篇文章集结,分求学、求索、求是三编,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在信息爆炸、纸媒式微的年代,出书有点费力不讨好,因为读者往往很挑剔,作者需要很谨慎。若写成忆旧文章,容易流水琐碎;若写些散文随笔,容易感时伤逝;若是讨巧把过去文章汇编,容易变成散装拼盘;若写研究性论文,容易树起学术藩篱。何云伟在书的《后记》开篇便阐述了成书缘由——思考的习惯+存史的意识。长期的写作积累,使书的编写如水到渠成,显得毫不费力。而书中所叙跨越半个世纪,不仅需要有真实细致的记录,还需要在统编时为读者还原彼时情境,为此又通过大量考证和访谈,以及无数次地字斟句酌,实在是费心耗力。整个编写过程,何云伟对出书的初衷保持了理性和克制,紧紧围绕“干事与求是”这一主题进行材料取舍,坚持运用“以人系事”的手法来展示时代变迁,让书中一个个故事的场景高度还原,一段段经历的体悟真切可感,一项项工作的做法可资借鉴,从而使书跳出了通常容易落入的俗套,成为值得职场人士置于案头的参考书。这一本撷取40年职场生涯写成的书,像一杯提纯60年岁月精华酿成的酒。品书如品酒,好酒不上头,好书更提神。
时空的注脚
有事干是幸福,会干事是艺术,干成事是圆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才是王道。
普通人一生中约有45%的时间在工作,近100000小时。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说:“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人最充沛的精力奔波于各种工作,工作成了时空的注脚。何云伟将书的重心放到“干事”上正合此理。在《代序》一篇中,他回顾了干事的6个历程:绍兴师专学本事、市委办公室悟政事、越城区灵芝镇办实事、市残联做善事、市史志办修史事、市委党校圆成事。“求索编”的6篇文章正好对应,分别讲述了“用青春拥抱时代”的12年绍兴师专工作、“承前启后”的2年市委办工作、“激情燃烧”的7年乡镇工作、“平凡而难忘”的7年残联工作、“不寻常”的5年史志岁月和“办学治校”、履职收官的7年党校工作。“求是编”的17篇文章,将“求是”作为一种行事方式,以研究的精神从事工作,将具体的干事实践上升到普适的理论层面。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何其漫长又何其短暂?何其宝贵又何其迷茫?这本书告诉我们,树立想干事的意识,珍惜能干事的机遇,干中学、学中干,学中思、思中进,干学研一体化,终会有干成事的作为。这本书的内容不是一次性对过去进行回放,而是长期跟踪记录而成,像一个长镜头,跨越40年的聚焦,用一帧帧干事创业的画面,让观者自然而然得到滋养、受到启发,潜移默化提升“会干事”的本领,不知不觉达成“干成事”的目标。
时代的缩影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时代的画卷从来由画中人描绘和展开。
没有人能脱离时代而存在。何云伟书中贯穿始终的是感恩时代、拥抱时代和无愧时代。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时代先声,开启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门,他成为诸暨恢复中考后的第一届中考生。关于工作,他写道,“干事是一种机遇。我有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也努力用好组织提供的干事创业平台。”不管身处何种岗位,其重点也都聚焦在如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上,如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经营村庄”理念,推进“城中村”改造开发建设镜湖新区核心区块,推动出台《绍兴市“人人享有康复”残疾人社区康复规划》,主持编修《绍兴市志(1979-2010)》,探索形成新时代地市级党校发展的“雁行模式”,等等。落在纸面上的讲述也许像烈火燎原留下的灰烬,文字背后却是永不熄灭的激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幕,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这本书既是恢宏过去的缩影,也为美好未来提供答案——把干事作为一种机遇、共事作为一种缘分、求是作为一种行事方式,共绘新征程的美丽画卷!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