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外婆坑村用特有的风情和风景喜迎八方客。
外婆坑村俯瞰图。
奇峰幽谷,溪流潺潺,有古台门、石头墙等韵味古朴的江南建筑,也有群山环抱中绿意浓浓的有机茶园。这,就是“江南民族第一村”——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
许多慕名而来的人,只赞叹这里如仙境般的风景与富足安逸的生活,却不知这个上世纪的“浙江第一穷村”完成了怎样的逆袭:无区位优势——蛰居新昌、东阳、磐安三县交界的大山峡谷深处;无资源优势——只有不起眼的自然山水;无人力优势——30多年前,90户人家,年轻人都常年在外谋生。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外婆坑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千万工程”样板村的华丽转身,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3A级景区。
近日,记者来到外婆坑村,探寻这里美丽蝶变的密码。
数说发展
村美民富幸福长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绍兴农业基础不断稳固,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加快华丽蝶变。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绍兴农业农村不断升级发展。特别是在“千万工程”引领下,绍兴人20多年接力奋斗,以生态变革、产业变革、文化变革和社会变革造就了无数美丽乡村,为全面推进绍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乡村活力全面迸发。新中国成立以来,绍兴农业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结构不断优化。1949年,绍兴农业总产值1.40亿元。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9亿元,年均增长7.8%。
2021年起,绍兴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如今,“土特产”蓬勃发展,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全市乡村快递服务站点编织出一张全新运输网络,农商直供、数商兴农,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乡村潜能持续激发。1979年春,绍兴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开。1992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二轮土地承包为契机,发展“一优两高”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02年后,又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2017年起开始探索开展“闲置农房激活”改革,随后创新实施“五星达标、3A争创”,农村共富改革不断深化。
2023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4.08亿元,累计组建强村公司206家,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和10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分别达到60%和40%以上。
乡村文化日益复兴。眼下的广大农村,“村BA”“村超”热辣滚烫,成为跨越城乡中外的乡村文化品牌;文化礼堂“村晚”花开四季、常办常新,成为群众才艺大舞台、特色文化大秀场、文旅融合大平台;非遗馆、农耕馆等各具特色的乡村博物馆,逐渐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撬动着沉睡的乡愁“活”起来。
城乡发展深度融合。农村居民实现了从饥寒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从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于1989年突破千元大关,2008年突破万元。2023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825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1.65。全市农村公路里程已达9332公里,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89%,农村公路路网密度达1.13公里/平方公里,累计投入超200亿元。
乡村振兴,使命如山,绍兴将继续全力奔赴。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