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第一穷村”逆袭记(三)

2024-09-25 07:31

来源:

美丽的外婆坑村用特有的风情和风景喜迎八方客。

外婆坑村俯瞰图。

奇峰幽谷,溪流潺潺,有古台门、石头墙等韵味古朴的江南建筑,也有群山环抱中绿意浓浓的有机茶园。这,就是“江南民族第一村”——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

许多慕名而来的人,只赞叹这里如仙境般的风景与富足安逸的生活,却不知这个上世纪的“浙江第一穷村”完成了怎样的逆袭:无区位优势——蛰居新昌、东阳、磐安三县交界的大山峡谷深处;无资源优势——只有不起眼的自然山水;无人力优势——30多年前,90户人家,年轻人都常年在外谋生。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外婆坑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千万工程”样板村的华丽转身,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3A级景区。

近日,记者来到外婆坑村,探寻这里美丽蝶变的密码。

引来“兴坑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外婆坑村看准了年轻人。

8月24日,村子里热闹非凡,一场满载祝福和快乐的泼水“奇遇”记火热开展。泼水大战、民族扎染、特色长桌宴、篝火晚会、惠农直播等活动精彩纷呈,不少上海、杭州等地的游客特意赶来体验。

林金仁乐呵呵地说:“小吴点子多,村里越来越热闹啦!”他口中的小吴,是一名90后青年,名叫吴黎明,现在是外婆坑村的乡村运营官。

大伙都喜欢这个爱折腾的年轻人,因为他确实帮村子找到了一条发展的新路子。去年,外婆坑村接待游客超28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2300万元,创下历史新高。

这个年轻运营官与外婆坑村的故事,要从2021年说起。那时,外婆坑村刚刚成为绍兴市第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培育村之一,虽有“江南民族第一村”等名号,但急需更多金点子,让村里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刚好绍兴向全国发布特色村“乡村运营官”招募令,有着多年乡村文旅策划经验的吴黎明带着一份厚厚的策划书来到了外婆坑村。

在吴黎明看来,民族文化是外婆坑村最大的特色,13个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以五六十岁的阿婆为主要群体,他为村子打造了一个全新文化品牌——“外婆”。吴黎明的运营团队还与外婆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资成立新昌吾乡文旅有限公司,专门负责乡村运营。

那年10月,这群年轻人在村里试水了一场“外婆家的长桌宴”活动。十几张桌子拼成了能容纳近百人的长桌,村民们端上民族五彩饭、红烧肉、菜园鸡和自己种的蔬菜,招待前来赴宴的各地游客。少数民族阿婆们还穿上民族服饰,献上了精彩的表演。

在海拔800余米的新昌小山村能吃上“民族风”满满的长桌宴,一时间,各类社交平台上出现了许多带着外婆坑村定位的帖子。

看到了民俗活动带来的流量,第二年,村里又升级活动内容,在长桌宴基础上,增加了泼水节和篝火晚会等项目,吸引了大批来自宁波、杭州、上海等周边城市的游客。长桌宴和泼水节于是成了外婆坑村每年8月底和国庆长假的保留节目。

“这群年轻人朝气蓬勃、敢想敢干!”林金仁和村民们很是认可。

这几年,吴黎明还想方设法帮助村民多渠道增收,除了线下联合乡镇部门为外婆坑村的农产品设计统一包装、制定统一标准外,去年还为外婆坑村开通了线上销售渠道,并尝试做起了直播带货。

吴黎明还把林金仁也“拉下了水”。去年,退休的林金仁跟着这个年轻运营官学起了网络直播,讲述脱贫致富故事的同时,推荐优质农产品。目前,各平台已累计销售茶叶800余万元、玉米饼700余万元。

从五湖四海集聚到外婆坑村的年轻人们,丰富了乡村业态,激发了乡村活力,成为这里不可或缺的振兴力量。

“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淳朴而坚毅的外婆坑人,从不因环境的困厄悲伤消沉,更不会裹足不前,他们不但用无与伦比的执着成功“出坑”,更是不懈攀爬,看到了更好的风景。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